防范协作孤岛化(7):信息化+项目管理
大家好!
今天继续本系列文章,关注信息化是如何为状态跟踪赋能的,进而提升业务管理的协作效率。
除了上一篇所关注的数据流之外,能够实现对业务的全方位跟踪也是信息化的重要一环。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从项目管理的视角切入。
项目状态跟踪的三个发展阶段
从项目管理角度来看,目前不同企业对于项目状态跟踪的“成熟度”还存在较大差异。在我看来,这些差异可以归结为三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项目管理能力处于较为原始的状态
在这一阶段,项目负责人无法对项目实现完全的掌控,很多时候信息做不到严格意义上的同步,往往在不同环节之间,或者团队成员和项目负责人之间会出现较大的信息偏差,同时项目中发生的任何问题也无法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在过程管控上,没有任何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记录,更没有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状态数据留存下来,最多会有一些能够反映项目结果的数据和指标,比如项目是否正常完成,交付物的总数是多少等。
在如此毫无专业性可言的项目管理之下,自然无法提炼出更多能够反映业务本质的关键指标,更不要说数据的结构化了。
第二阶段:有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
此阶段的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精细化,从原有的“鸟枪”变成了“大炮”,并带动了部分过程数据的结构化,比如能够对项目进行WBS拆分,并对每一个事项赋予其基本属性,如计划时间和实际时间、预算支出和实际支出等。
在此情况下,可以实现最为基本的数据分析和跟踪,比如每个阶段工作完成情况与预期的偏差量、超支情况、各交付物是否能够正常交付等。
虽然这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起步了,但只能说仍处在蜻蜓点水的状态,因为这些数据并非关键的管理和决策数据,尚无法反映出项目的全局状态,同时,数据分析仍然没有立体感。
第三阶段:实现了全信息化的项目管理
在这一阶段,企业项目经理和PMO团队已经经过了大量的项目管理实践,将不同类型项目的本质彻底看透,规律彻底摸清,将原本混沌的项目彻底结构化,使项目真正成为“以数据驱动的”项目,并形成了结构化的最佳实践。
通过信息化手段,项目行进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得以充分糅合,项目经理只需基于实际项目进展情况,对相应的结构化数据进行填写,然后系统将自动进行数据分析,项目的进展情况一目了然,能够始终处于项目经理的全掌握之下。
而这些数据又可以进一步作为“项目集管理”的重要基准,通过对多项目维度的分析,项目总监和高层管理团队同样可以掌握各项目的实际进展情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资源的调动和管控。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企业重要业务的跟进上,中层管理者、项目经理等“前线大将”都能够与高层管理团队达成良好的默契,在每一次汇报中都能实现无损的信息传递,从而达成良好的协作。
不少企业仍处于第一阶段
在数字化转型全面铺开的今天,仍然有不少企业将这一趋势置之门外,始终没有将项目管理工作与数字化、信息化联系在一起。
严格来说,这些企业都处于上文所述的第一阶段,要逃离第一阶段,其困难程度往往并不亚于从地球引力逃离的第二宇宙速度。
笔者之前曾探访过一些企业,他们目前对于项目状态的把控是这样的:
某企业项目总监用一块白板向CEO汇报各项目情况,白板上画着一张包含所有项目的表格,然后凭着自己的记忆,用红色磁石标记项目当前所在的阶段;
某企业会召开月度的经营管理例会,项目总监在会议上用PPT的形式进行汇报,阐述各项目的当前状态。
但说是说PPT,其实是完全按照word的方式撰写的,每一页PPT上都是通篇的文字,没有结构化数据表格,也没有任何能高效反映状态信息的图表,完全是一堆中文字符的无规律堆积。
这样的方式非常低效,不仅高层管理者无法从中“抓取”重要信息,同时汇报者自己也可能会遗漏一些信息,从而造成信息传递的不畅。
要实现对于项目的全过程跟踪,数据的结构化一定是必要条件,如果数据未经过任何结构化的清洗和处理,仍然处于混沌状态时,即使上线了信息化系统,也毫无用武之地。
信息化建设是数据结构化的开始
信息化建设将推动企业数据的结构化进程。
对业务了解得越深入,数据结构化也能够做得越彻底,数据分析也越为有效,看到的项目状态也越为真实,越为全面。
当有了好的结构化架构,并得到好的信息化落地后,项目负责人维护的将不再是一篇篇厚重的非结构化文档,也不再是自己大脑中的孤独记录和演绎,而是基于既定框架填写的结构化数据,这样在填写体验上也远高于大部头文档的撰写体验。
当然,仅仅靠结构化的框架还不够,还需要保障输入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就需要每一位项目负责人的配合。
只有项目负责人能够如实记录项目行进过程中的数据,那么最终反映出来的结果才是真实的,如果任意一个数据是错误的,那么最终的分析结果也是会有偏差的。
当这两者同时满足之后,通过信息化系统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将各项目的真实状态完整清晰地呈现出来,同时如果需要更为详尽的分析,也可以将数据导出后,进行自定义的分析。
更为精细化的项目分析
在传统的印象中,不少人会觉得项目管理就是这样的一番场景,项目经理带领着有着兄弟姐妹般情谊的项目组成员,基于自身的影响力和各种魅力,实现日常业务的良好推进,并能够和项目组成员同甘共苦,最终实现项目目标。
虽然这是一种良好的协作,但这样的协作仍然是停留在表面上,在对于每一件事的细节化应对上,还是会困难重重,影响实际的成效。
项目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深入事物本质的过程,只有真正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因地制宜,找到最为契合的办法。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对于时间和状态的跟踪是最为基础的,我们需要进一步在各个维度上实现精细化的跟踪。
基于我过往的经验,我将更为精细化的管理称为“项目沙盘”,项目经理就是运筹帷幄之中的将军,面对着眼前沙盘指点江山。
这是我自己设计的沙盘。在项目沙盘中,至少要做到以下这些维度的跟踪,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情况增加相应的指标。
进度
需求
工作量
变更
资源
风险
财务
问题
每一个维度都有其对应的数据来源,比如对于问题的状态跟踪就来源于日常记录的“问题日志”,变更就来源于“变更日志”或者是“重大决策日志”,这些日志都是以结构化数据呈现的,因而对最终的结果呈现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中,对于细节的深度把控也将会是重点,但前提是能够真正把项目的本质规律摸清。
更进一步,当每一个项目完成之后,可以基于过程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总结,萃取和提炼出项目的最佳实践,作为新的知识再度为后续项目赋能,形成良好的循环。
在明天的文章中,我将对知识管理信息化进行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