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不2圆桌上的笔尖

汪曾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2019-03-23  本文已影响111人  毛大姑娘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百度百科

读《我的家乡》之前,我不知汪老,更不识汪老。认真读完《我的家乡》两遍以后,我突然明白,为何友人Miss次生林要推荐我读汪老。

她不止一次提醒我说“你很适合散文随笔类”。几乎我们为数不多的聊天次数里,这个提醒出现了大半概率(君子之交淡如水,虽聊天次数不多,但每次都如初见,相谈甚欢)。

我并不了解自己,只当作是一种赞赏,又不自信地多次确认“真的吗?”,友人拿我没辙,推荐我去读汪曾祺。

起初我并不认识他,以为大概是位不知名的作家。也不理解为何友人要推荐他,而不是鲁迅、金庸这样的名人。

百科词条上一看,居然都是赞美之词,其中“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这一评价让我对他肃然起敬。再后来,我又得知他师从沈从文,原来是名师之徒,定不会差的。

我的家乡在高邮

认识汪老的第一篇作品,是他的随笔散文《我的家乡》。

看名字,像是一篇小学作文。人人都写家乡,但我所见之处,能把家乡写活,写得趣味横生,又似话家常一般的,只此一篇。

文章不仅有趣,还有很多我不认识的字。

比如“欻的一声”,欻,读chua,可是费了我好大劲儿才找到。认识了以后,才知作者的妙意,欻字的出现,让场景活了起来,变得有声音,变得会说话了。

《我的家乡》是一篇对家乡的解剖文,从环境到人文,再到风土人情,引经据典,各个方面剖析着家乡每一处独到的风景,不放过任何一件趣事。

而我从文章里也见到并且听到一个趣味横生的水城——高邮。

虽不知本文创造于哪一年,但据我了解,作者在家乡的日子并不好过,小学的时候,家乡曾沦为日本人的地盘。但是文中并未提及,唯一提到过日本人的,是诉着芋梗汤的难喝时,顺道提了一句:“比慈菇汤还要难吃的是芋头梗子做的汤。日本人爱喝芋梗汤,我觉得真不可理解。”听起来像是在说隔壁家二娃子一样,没有愤怒,没有谴责,却多了一份随和和自然。可见汪老有一个肚可撑船的胸襟,或许这正是他笔下阳光遍野的原因之一吧。

认识汪老以后,我才知友人的良苦用心。我的文字与汪老有几分相似,都是不加修饰,平淡如话家常。我想,她推荐给我的目的,是想告诉我,这未尝不是一种自成一体的文风。有些时候,无需刻意雕琢,只要心中有所想,任何一种写作形式都能表达出你想表达的,用最舒适的方式写文,也是一种享受。

感谢你,汪老。你让我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文字的力量。

今晚,我将在【谈写作|有声读书】微信群里为大家朗诵这篇《我的家乡》,如果你也喜欢,欢迎来群里做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