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培英谈问题解决概述
一、背景
(一)国际
80年代提出“问题解决”
(二)我国
课程标准总目标: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三)关键能力
(四)破而未立、相对模糊
原来:有内容规定
现在:只有目标
解决问题与问题解决的不同
获取数学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和应用数学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
【案例】获取数学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
速度的本质是快慢,是与两个量有关,跑的远用时少。
一大多数的教材是从举例得出速度的概念,由问题解决得到关系式。
而正确的打开方式是从问题解决中得到概念进而得到关系式。
松鼠4分钟280,猴子4分钟240,小兔4分钟240,猜一猜,谁跑得快?
学生可以得到三只小动物的速度,是从问题解决中得到的,如四七二十八,松鼠的速度为70米/分,但是没有很好地经历速度得到由除法而来的过程,是由口诀得到的,最好的版本是沪教版,8分钟544米,8分钟432米,6分钟432米,必须经过除法,特别是竖式才能得到。另外,从数据出发,也可以让学生感受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两个量有关。
教学案例(沪教版)
一、创设情境
最好的版本是沪教版,三种小动物,小象8分钟544米,小熊8分钟432米,小牛6分钟432米。
学生提出问题:两两相比,谁快?三者比谁最快谁最慢?
()和()比,结果:……
交流展示
师,汇报,不用计算就可以直接比的。
生展示:1时间相同,路程多的就快!小象8分钟544米,小熊8分钟432米,
2路程相同,时间少的就快。小熊8分钟432米,小牛6分钟432米。
3,那么牛和象,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怎么比?
生:1分钟的。笔算,估算。不是直接比。
发展数感的主要渠道在数运算里。
得到求快慢的一般方法。学生思考
【案例】应用数学知识过程的问题解决
单价、速度都有“平均”含义
两种巧克力混合成什锦巧克力,牛奶巧克力每千克36元,花生巧克力每千克30元。
(1)如果两种巧克力各一半,每千克多少元?
(36+30)÷2=33
(2)如果花生巧克力更多,请估计每千克的价钱。
大于30小于33.为什么?
以上两道题大多数学生都可以跳一跳够得着。
(3)拓展提高
如果3颗中2颗是牛奶巧克力,每千克多少元?
(36×2+30)÷3
渗透了加权平均的概念。
【案例3】非常规数学问题的解决
以“烙饼问题”的教学为例(优化)
曹培英教授说:有人说,别烙饼了,烙不出核心素养,我不敢苟同。
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共要3张。怎样才能尽快吃上饼。
1审题
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分清条件信息和问题信息。
2数学思想方法
优化:轮换策略
质疑:列式求解可以吗?会不会半生不熟?(数学抽象的特点,抓住关键因素,有一些可以忽略不计)(曹老师把拿出的饼放在了锅里,摞了起来。 解决了烙不熟的问题)本课只是优化吗?
(分类讨论的思想,双数张不需要探究,只需要讨论单数张就可以了)
探究了3张还要探究下去吗?
5=3+2
7=3+2+2
……
奇数都可以写成3+2……这样的形式,这就是转化思想。
同余思想
一口锅2张,2,4,6就没有余数,3,5,7就有
一口锅3张,3,6,9就没有余数,除以3余0的就不用考虑
外行:轮换有什么意义?
拓展:两边烙的电饼铖,微波炉等的引入,用技术解决数学问题,这样的引入还是数学课吗?当调味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