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文荟

《诗经》两首

2019-01-15  本文已影响26人  燕勇来

教学目的

1.诵读并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2.体会重章叠句的章法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教学重点

在诵读中体会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教学难点

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和赋、比、兴等创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日不见,如三秋兮”等均出自其中。今天,我们就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以及耳熟能详的《蒹葭》。

资料补充

《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编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明确:诗经六义

二、学习《关雎》

1.要求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学生归纳出四言诗的诵读节奏基本诗的感情色彩,教师补充。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了解诗歌在节奏上回环往复、重章叠句、回环复沓的特点。

重章叠句:也叫复沓,是指一首诗由若干章节构成,每章的字句基本相同,只变换少数对应的字词。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表达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读,每个组读一章,读出这种回环往复的特征。)

3.小组交流,结合注释说说诗歌的大意。

译文: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对象。

长长短短的荇菜,顺流两边去采收。

善良美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复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的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善良美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宠爱。

长长短短的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善良美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小岛上。

善良美丽的少女,小伙子理想的对象。

第一章:以关雎和鸣于沙洲之上起兴,引出淑女是君子喜爱的好配偶的情思,君子与淑女河边邂逅,对淑女一见钟情。

第二三章: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边劳动时的窈窕身影,使君子朝思暮想,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可见君子对淑女是日夜思念。

第四五章:君子兴奋地弹奏琴瑟,敲击钟鼓来亲近她,向她表示友爱,并使她快乐,其实是描写君子幻想和淑女结为伉俪之好时那种载歌载舞,尽兴狂欢的场面,可见君子幻想与淑女结合。

主旨:诗歌描写了一个男子思慕一个女子时的心情,反映出他追求美好婚姻的愿望。

三、学习《蒹葭》

《蒹葭》选自十五《国风》的        ,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诗作。蒹葭的意思是        ,生于水边。

1.读准字音、节奏,展示。

2.借助注释,小组合作,说说句意。

河畔芦苇茂苍苍,夜来白露凝成霜。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河水那一方。逆流而上去寻她,道路艰险又漫长。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央。

河畔芦苇茂密密,露水珠儿还没干。我思慕的那个人,正在那边水草滩。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升高舟行难。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又在水中沙洲上。

岸边芦苇茂又盛,露水珠儿没晒干。我思慕的那个人,正是在那水涯边,逆流而上去寻她,水路迂回曲又弯 。顺流而下去寻她,仿佛就在水中沙滩上。

主要内容:一个追寻者执著追求伊人的情景。

3.每一章内容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全书共三章,每章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写人。

①写景:诗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有什么作用?

景物: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                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

描写了深秋的早晨,河边茂盛的芦苇沾满了霜露的景象,从“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的变化中,可见时间在推移,但是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感情不移,依然在执着地追求。

写景的作用:

A、起兴

B、点明季节

C、渲染深秋早晨凄凉、萧瑟、冷寂的气氛

D、烘托主人公惆怅、失望的心情

②写人: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公历尽艰险,执着追求,却求而不得的苦闷感伤情怀?

历经艰险:道阻且长—且跻—且右(突出了道路的纡曲回盘、坎坷难行)

执着追求:溯洄从之、溯游从之(逆流而上、顺流而下寻找意中人,虽然道路艰险,但主人公依然上下求索,执着追求)

求而不得:在水一方—之湄—之涘  宛在水中央—坻—沚(虽然主人公急切、热烈、执著的追求,但“伊人”始终若隐若现,影影绰绰,可望而不可即,看来结果只能是凄清怅惘。)

追问:从中可以看出诗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主人公是个热烈向往爱情,不畏艰难险阻,执著追求,矢志不渝的青年。

主旨:诗歌描写了一个热恋者对意中人的急切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失望的心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爱情的真挚和执著。

四、研读——探究写法

结合这两首诗的内容,我们思考一下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起兴:《关雎》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使人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是托物起兴;《蒹葭》借蒹葭、白露起兴,描述追寻意中人的境况,是借景起兴。

2、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章法。

重章叠句就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

重章叠句的好处:节奏感强,读来琅琅上口,使情感表达层层递进,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资料补充: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赋:直接铺陈。比:以此喻彼,使抽象事理具体化。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情。

《关雎》一诗着重于“叙事”,我们从诗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到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蒹葭》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二章、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之路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表现出主人公不能够走近“伊人”又永远点亮希望的情感状态。

五、主题争鸣

政治说         

诗中的“伊人”,为“知周礼之贤人 ”。也有人说:“‘在水一方’的‘所谓伊人’,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是走不通、治不好的。反之亦然。

爱情说(现在人们往往将其当作爱情诗)   

诗中主人公的执著追寻,反映了纯真的爱情!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主人公陷入烦恼。

理想说       

人们根据对“伊人”的执著追求,以及追求道路的曲折,所以就有了“理想说”,即人们追求理想的道路是荆棘丛生的,但对理想的态度应是坚持不懈的!

惜时说

诗歌中反复的“白露”“流水”意象,它们有一个共同点:转瞬即逝。告诫我们要珍惜时间。

距离说:“距离产生美”。

两首诗歌中的淑女、伊人等意象不一定就是实指,他们也是一种托物言志的手法的运用,可以指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爱情、友情、理想等等!

草木的世界也是人情的世界。看到“关雎”,就会想到爱慕和相思;看到“木瓜”,就会想到爱人投桃送李时的甜蜜;看到荇菜,就会想到那个善良勤劳的淑女;看到蒹葭,就会想到如诗如幻,美丽多情的伊人!《诗经》里的“物”递出了深情。

六、作业设计

背诵并积累这两首诗。

试用比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章法仿写其中一篇。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