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

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有感

2019-02-02  本文已影响3人  丽卿_8a07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一书呈现了话多核心概念。此书从28个话题入手,分别是关于数、文字和方程;关于除法、分数和比;关于图形与几何;关于其他。

教材比较后的思考:由上文可知,国内外教材没有将“用字母表示特定的未知数”这个内容放在“用字母表示数”的主要位置,有的甚至未编入这节课;而“认识方程”都是作为独立的学习内容呈现,且放在“字母表示数”之后展开,所以,方程的思想方法并不是本节课的重点。那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重点是什么?课标2011年版对4-6年级“用字母表示数”的基本要求是1:在具体情境中能用字母表示数;2结合简单的实际情境,了解等量关系,并能用字母表示。

——p35

通读了上面的文字,作者用横向比较方法和国内外教材对比给出了思考,并且结合课标进行深入思考,作者的思考是有价值的,此书在后文给出了一个讨论分析。

代数的本质是还原和对消。比如小明的爸爸今年36岁,比小明年龄的3倍还多6岁,求小明的年龄。算术方法:小明的年龄=(36-6)÷3这是从已知的爸爸的年龄36出发,减去6,再除以3,一步步接近小明的年龄。最后得到答案是10。代数方法:设小明的年龄是x,则有方程:3x+6=36,解之得x=10。这是从未知的小明的年龄x出发,建立和已知爸爸的年龄的关系,根据关系解出未知数,即通过对消方法,将未知数还原出来。

这个例子使得我们看到,用方程和算术方法解题的思维路线往往是相反的。打一个比方:如果将要求的答案比喻为河对岸的一块宝石,那么算术方法好像摸着石头过河,从我们知道的岸边开始,一步步摸索到接近对岸的未知目标;而代数方法却不同,好像是将一根带钩子的绳子甩过河,拴住对岸的未知数(建立一种关系),然后利用这根绳子慢慢拉回来,最终获得这块宝石。两者的思维方向相反,但是结果相同。

——p43

可以看得出来,对话的形式讨论起来,让我们努力回到了更为真实的现场。观察、记录、对话、思考,每一个人都这自己的声音,努力让一个问题显现出最有价值的思考。文中的多个教学设计,给了眼前一亮的感觉。其中一则教学设计从学生一年级的看图列式,到二年级等过程中逐步让学生体会到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方程,进而从与算术式对比中认识方程,初步理解意义。另外一则教学设计突出从核心价值、促进意义构建的角度来体会方程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和意义。

读了上面的文字,给我更大的触动。

触动1:有一种读书从疑惑开始

实际上,读了上面的文字,我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因为,很多问题都是一种“心求通”的感觉,但是总是觉得是很有疑惑。关于方程的本质思考,的确是给我打开了视野。不同价值取向的教学设计,让我看到了同中有不同,不同之中也有相同。

触动2:有一种读书从突破开始

实际上,我是从课题1、2之后跳到了后面的附录阅读的,为什么做这样的一个突破,我想改变过去自己从开头读到结尾的方式,我想,附录的阅读能给我更多的宏观的思考,于是,我阅读之后,发现了诸多过程性的思考。特别是姜老师关于“从线段”开始的思考更是让我觉得思考的深刻。殷主编从编辑视角给出了系列文章的背后故事。

触动3:有一种读书从思维开始

实际上,昨儿晚上,我是用思维导图工具的,把目录的小问题罗列出来,这样整理一起,方便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整本书籍。当然,今天又把书中的触动比较大的部分用引用的方式罗列出来。目的:1是为了让我能够找到方法论指导2.是为了我能够学习一种更为形象生动的表达方式。

以上这段思考是我从2019年2月2日早上5:00阅读之后,用时1个半小时的一点思考,有许多地方还需要不断学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