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重提10:学习目标如何定,几家专家几家言(11.9.19)
本文综合了四场专家报告:王荣生、王栋生、崔允漷、谭轶斌
一篇文章应当如何定位,如何解读,到底要教什么,文本核心价值是什么,怎么把握,即学习目标如何定位,关于这一根本性问题,目前感觉是前所未有的急迫,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到底要教什么,什么才是合宜的教学内容与目标,突然变得不清不楚了,我们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点找不到了,而且发现,教参是不足信的,老经验是不足取的,网络参照是混乱的,个人探索是盲目肤浅的,这不能不说引起了我们前所未有的大恐慌。
那么学习目标如何定?几家专家几家言:
王荣生教授认为要明确两个基本前提:一是文章体式,二是学情分析。
王教授提出,阅读其实就是对某一特定文本进行解码和解释的行为。那么也就是说,在这一解码和解释行为中,文章的体式特质与学生的语文经验的把握将决定学习目标如何确定。至于如何达成学习目标,王教授提出阅读教学的三个路径,而学习目标的达成过程就是消除学生自发经验解读与文本本身理解的落差过程。王教授认为,在课堂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用一种莫名其妙的方法在解读文本,即一种只有老师在备课时才用的方式解读文本,而这种解读法在生活中是谁都不用的,是一种非常态的解读方式——先是借助教参什么都理解,再去进入文本解读已经在教参上理解的东西。王教授认为,文本的解读就是是什么样的文本体式,就用什么样的方式解读,文本的特质就是教学的核心价值。(这里的表述可能还没有充分理解透王教授的意思)。
王栋生老师为我们作了关于课堂“启思导凝”的报告。他关于课堂学习目标的确定理解的可能更加感性一些,他更注重学生思维过程的训练,以经典文本作为学生“启思导疑”资源,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怀疑与思考。那么是否可以理解成,面对文本的解读,制定学习的目标,应当更多地考虑这一学习目标是否能体现“启思与导疑”的功能,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好的学习目标呢。不管是什么样的文章,我们若能引导学生不断地质疑思考,是不是就是一节比较有意义的课呢?当然我也觉得这样有些偏颇,尤其没有顾及语文的特质因素,好像所有的学科都应当这样做,不是语文的特性,而是各学科的共性,只是王老师给了我们一个指向,一个指标,即学习目标制定时应当有这样一个指标要求,而不是学习目标的全部。我的理解可能还有些肤浅。(现在感觉王老师所讲应当是我们四大核心素养中的发展思维这一项)
崔允漷教授指出,学习目标的确定当然要基于课程标准:目标源于课标。文本的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当是对课标的细化解读的结果。并指出确定学习目标的路径:学科课标+学生研究。这一点与王荣教授讲的依据“文章体式”“与学情分”有同有异。崔教授更侧重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要体现行为主体、行为表现和行为条件;还有如何细化课程标准为学习目标:寻找关键词、扩展或剖析关键词、建立具体化关联、叙写学习目标。但好像一直没有涉及文本。只是在讲学习目标应当是什么样的,而在面对一个文本时学习目标应当是什么内容的缺少分析讲解。崔教授所讲解的更像是一种学习目标的通识培训,而不是语文专业。这是与王荣生老师的最大不同。
上海教研室的谭轶斌老师对于自己关于学习目标的定位有更全面细致的理解,她认为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定位要注意三个层面,即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教。且这三个层面相互勾联,互为一个整体。也就是说,文本的核心价值定位要基于这三个层面。
四场讲座,四位专家,都谈到了一个关键的问题,语文到底要教什么,什么才是语文课里最重要的东西。王荣生教授与谭轶斌老师更主要的是要从文本的解读出发,是语文的专业解读问题,崔允漷教授主要是从新课标及三维目标的角度进行解说,是学习目标的制定标准与表现形式问题,是一种通识的解读。王栋生老师则更侧重从实际的学生思维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学习目标要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教育。几位专家关于学习目标的定位各有侧重又互补相承,有重“道”,有重“术”,有经验心得,有规律揭示,有规则规范,我们当结合各自的教学实际综合体会逐步理解消化吸收,以期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定位更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