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尘老师和她的朋友们策略大本营:自由,平等,友爱。知识的搬运者

贫穷与富有

2020-09-30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逸川是一家银行的钻石客户,平和随性,乐善好施,经常会受邀参加银行组织的一些活动。前段时间,某银行的扶贫商城推广直播带货活动。五斤装的百香果,网上只卖58元,还送果酱,但扶贫商城的优惠价还要88元。既然是扶贫,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份。可是10天过去了,订单状态依然是“待发货”。

嫣秋是一家大型国企的员工,单位有对口的扶贫地区,贫困地区的兄弟到他们单位搞了一场农副产品展卖活动,现场非常热烈,商品很快销售一空。许多员工现场预约登记了自己满意的商品,嫣秋买了5斤鸡蛋。等了好多天,鸡蛋收到了,很多都是坏蛋。据嫣秋讲,这个情况还比较普遍,并不是只有她碰到了。

脱贫攻坚是国家的大事,大好事!怎么才能见到实效,实现精准扶贫的目标呢?

很多大型单位都有自己的对口扶贫单位,甚至有些还给员工下达了扶贫指标。贫困地区的农副产品也常冠以“绿色”、“野生”的招牌,价钱比正常的市场价格要高很多,这个是否合理?作为一种利益输送,两厢情愿,这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时有发生。

扶贫的一方是有责任的。有些单位没有把扶贫视为是一项社会责任,而仅仅当成一项任务,任务观点比较严重,甚至抱有施舍的态度,满足于达成买货指标。对受援一方没有提出任何要求,我觉得少了一点感情。如何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如何提高他们的经营和发展能力,如何帮助他们认识市场和把控市场,在这些方面着力不多。这就很难从根子上解决贫困的根源。

而作为受援的一方,或许就被“市场”的假象误导,不注重产品价格的竞争力,也不知道如何做好售后服务,有时不是他们不想做好,而是实在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和经验。

贫困农民是否真正从扶贫活动中得到了实惠,同样值得探究。一些挂着合作社牌子的机构,是货真价实的贫困一线组织,还是变相的中间商人?有人曾经计算过某些单品的产能,怀疑这些机构从网上采购以后,再作为野生绿色产品进行售卖。我认为不能让这些人钻了空子。

近些年来,单位组织给贫困地区捐款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国家希望贫困地区的同胞能够通过自己双手的劳动摆脱贫困,这种导向是正确的。

当然也不排除,少数人宁愿戴着贫困的帽子,靠救济为生。有时候,一些热忱的朋友会深入贫困地区探访自己资助的对象,却发现对方日子过得非常殷实,甚至手里拿的是苹果的产品,这对大家是不小的打击。前些年,曾有关于乞丐村的报道,村民家家盖起小洋房,他们把在外行乞作为致富的手段。城市街头的乞丐越来越遭到人们的质疑。这是心灵的乞丐。

如果一个人甘于心灵的贫困,那比物质的贫穷更加可怕。唯有内心自尊自强,手上有赚前的本事,才能实现富足。物质的富有,也不代表心灵的富足,扶贫工作应该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满足于授人以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