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历教育误国误民(读书笔记)
在《东吴相对论。错位的教育》这一期节目里,吴伯凡说道:
我曾经在德国待过一段时间,我当时觉得很奇怪的是,德国上大学的人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很多人是不上大学的,中学毕业以后,就直接到一个企业里去。企业有专门的培训学校。德国的职业教育非常发达,培训学校用一年的时间甚至两年对这些人进行严格的培训,然后这些人就是非常合格的产业工人,高级蓝领。德国产品的质量,它的工艺的那种完善,跟这种严格的职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蓝领的工资并不低,甚至有点倒挂的趋势,有些表面上的体力活,实际上比好多脑力活的工资还要高。其实中国过去也有过这种情况。50年代,八级工的工资比工程师的工资还要高,能养活八口之家。但是后来我们的这种传统没有了。我们企业的薪酬体系,社会的价值标准,造成了大家一门心思地要“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觉得干体力活比较低级,技工学校毕业的,中专毕业的,工资比较低,博士的基本工资就很高。1999年的时候,我们国家的大学在校生才500多万,现在有2700多万。大学扩招以后,本来上不了大学的一些人,也去上了大学了。这就造成整个教育质量的稀释。中国具有博士授权的高校现在已经超过310所,而美国只有253所。2006年美国培养的博士有5.1万人,而中国培养的博士已经达到4.9万人。2008年中国的博士数量进一步上升,已经超过5万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们制造了大量的不合格博士。
实际上这是在搞教育的“大跃进”,学历的“大跃进”。我们是一个制造业的大国,我们培养的学生却是“干活的少”,“说嘴的多”,这才是真正的“脑体倒挂”,是站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开场上批判的,不是站在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的立场上批判的。我接触到的职业高中的老师常常对我说,他们的学生都是人家挑剩下的,非常难办。博士数以“堆”计,企业却招不到合格的工人,从国家发展来看,这种教育分明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事情。这种局面必须改变,肯定会变。所以,有远见的教师和家长,应该鼓励那些适合做高级技术工人的学生放弃高考学历追求,去报职业学校,到那里去实现自我。物极必反,我们这种病态的学历教育肯定会走向反面,将来博士肯定会越来越不值钱,真有技术的人才,会成为争抢的对象,而工资薪酬,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倒过来。千万不要盲目地搞学历教育了,我们吃这类“形象工程”的亏还少吗?
读后感:几年过去了,王老师的预测基本被证实了。我们的博士们的数量的增幅是惊人的,每年去读研考博的是大有人在,而愿意扎扎实实去学技术的人的不算很多。因为当前的社会导向还是要“高精尖”的人才,而对于学历要求还是一种硬性的,不然国家背书的信誉就要打折了。
不过当前的情况比较复杂了,随着工业自动化的程度的提升,机器人化,还有人工智能的推进,已经在大面积的取代传统的蓝领工人的岗位,而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了。所以,我们的观念需要与时俱进,那么对于我们的中职生而言除了走意义不是十分大的升学的路子(当然也是敲门砖了,也有一定的机遇在里面),还需要去考虑未来的社会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也就是机器取代不了的职业,这个可以在网上查的到,比如有些服务业可能是不太好取代的,还有养老这块的缺口也是很大的。对于人类社会的分工,即使有了机器的存在,会消亡一些职业,但是也会兴起一些新兴的职业。而且当解放出人类的体力劳作之后,从原理上来说,我们的生活水平是应该会大幅度提升的,人们会更有闲暇的时间。
其实这种趋势已经初现了,我们的富裕阶层,有些财务自由的人们的生活确实跟一般的工薪阶层差别相当大了。当然,就实际来说,我们国家当前的大多数的人的收入还是达不到这种状态,但是中产阶级应该是在逐步壮大的。国家提出消灭贫穷阶级,那么这些人就自然步入中产了嘛,但是有一条,你不愿意去付出努力,去工作的人,那必定还是不行的。
最近的热点是中美的贸易战,其实这个事情的出现也是必然的。我比较认可是美国对于我们国家的崛起的一种防备心理作祟,当然我们自身也有自身的问题,如果是真的搞贸易战,那就是两败俱伤的事情。不过要是能够放开市场,也不一定是什么坏事,可以促进我们的市场化的推进,也能改善我们的市场环境,完善相对应的法律法规。所以个人觉得短期是利空,长期来说是利好。最终的结局,还是比较认可大多数专家的看法,多半是谈和了,让步一点。
学历教育本身而言有它存在的道理,有促进整体民族素养的功能,但是它的弊端也很明显。功利化太明显,而失去了教育的本质功能,而且其中的问题比较多,对人性的束缚也较重,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产生。这个也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还是由于复杂的原因,我们的教育受制于政体还有经济,暂时还难得有所突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