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让文章韵味十足
在使用文字进行创作的过程中,联想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联想,我们就不可能在事物之间架起桥梁,就不可能让字与字、词与词因为有机组合而产生令人动容的力量。
联想,是由一种事物想起与其相关的另一种事物,由某种联系而进行的由此及彼的心理活动。
联想必须以经验和记忆为基础,如果我们从不与任何事物接触,不了解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们将无法在事物之间建立联系,联想就不会发生。
当事物在空间或时间上非常接近的时候,人们可能会由其中一个想到另一个,比如秋与冬、天空与飞鸟,这是接近联想。人们也可能因为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而将它们联系在一起,比如圆盘与圆月、白云与白雪,这是相似联想。如果一种事物有它的对立面,人们也可能因此想到它的对立面,比如坚硬与柔软、黑暗与光明,这是对比联想。还有覆盖广阔的关系联想,比如由父子关系想到父慈子孝、由因果关系想到相由心生、由时间关系想到晨昏交替等等。
这些有趣的联想方式,就是历代思想家和心理学家所津津乐道的“联想律”,它们既是获得新知的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文艺创作的有效方法。
如果说回忆是向后追溯的思维活动,想象是向前创造的思维活动,那么联想就是既可向前,也可向后的多向思维活动。可以既想到过往,又想到了当下;既想到别人,也想到自己。
面对一种事物、一个题目时,如果我们联想到的东西太多,就必须学会取舍。
一位作家极为宝贵的素质,就是能不断地回忆住昔。而往昔既包括个人的经验,也包括民族的历史。当我们通过丰富的联想,让这些素材融入我们的作品中时,便可以使其既有生活的气息,又有历史的厚重感,富有启示性和文化底蕴。好的作品,就是这样诞生的。
一种事物或一个人,常会居于一个题目的中心,成为写作的关键元素。想要由此创作出好的作品,就必须借助联想的力量,写与其相关的人和事,借以寄托悠长的情思。这时,尤其要注意在作品中融入历史和文化的场景。这样的场景,哪怕只是简单的一笔,也常有“画龙点晴”“超凡入圣”的表达效果。
比如写水的时候,一位作者写到:“这么干净的水,只有《诗经》里才有吧。”尽管只有这么一句,但是当前的水,顿时被带入了久远的历史场景之中,具备了明净、清澈、波澜不兴的情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的诗句是如此深入人心,其中的水不仅仅是水,更承载着我们的记忆、滋养着我们的文化、记录着我们的历史,将其与当下的水建立联系,自然能产生极富意蕴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