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读《陶行知名篇精选》有感(1)——听陶行知谈乡村教育

2022-12-01  本文已影响0人  感恩遇见0331

一个人,一辈子若能为世间留下一些可以继承的精神,他就是伟大的人;一个人,一辈子倘若能继承伟人的精神,那他就不白来一趟人世间。

陶行知先生的文章,文字朴素却站位很高,比如这篇《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初看题目,觉得自己与乡村教育距离甚远,不值一读,可是,认真看过之后才觉得先生果真是有大智慧的人。

先生说:“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要想悬崖勒马必须另找生路,生路是什么?就是要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

“活”的教育,“活”的学校,“活”的教师,“活”的学生,“活”的国民。

活的乡村教育要有活的方法,活的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做。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不用死的书本。

读完这一段我联想到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他把九渡河小学作为实验对象,为中国农村教育找到一条新的道路。比如他在两个星期时间里从周边招募了80多位兼职老师,开出来烘焙、制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浆水豆腐、木工、乡村美学等40多门课程。

这些课程也是一条一条的产业链。比如木工课的原料就是怀柔本地的木材,由村民任兼职老师和美术老师、科学老师一起指导,学生们自己做设计研发,自己画图,写项目书,制作了手机支架、尤克里里,还有一种木制杯架,可以放全班同学的水杯,这些产品很多已经行销十一盟校在北京的其他中小学。在这些课程里,怎么做运营,怎么通过销售、出租这些业务产出经济效益,都是重要的环节,学生学习的是一种发现和开拓产业的能力。在教学方面,这门木工课程就融合了美术、劳动技能、商学经济学、物理、几何和语文的应用文写作等学科。

一位村民家长说,他的两个孩子都在这所小学,大的一个今年毕业,现在看问题就和亲戚家的孩子不一样了,显得办法特别多,他的原话很朴实:“我看我家这俩孩子,念完小学就不愁以后没有饭吃。”这不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找到了一条“生路”吗?

我所知道的很多乡村学校也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特色,比如联盟中东平的一所学校就依托当地特色,恢复了历史中的清泉书院,还就地取材,教给学生泥塑和绘画。

蛋壳画 泥塑月饼 清泉书院

干点事不容易,想在乡村干点事更不容易。

想起了明霞老师给我讲的杨瑞清校长的故事,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陶行知先生的追随者。杨校长曾带着一位会种荷花的农民,把荷花种出了上百种花样。这也是陶行知先生在文中倡导的教育与农业要结合。

如今,以陶行知先生为标杆的杨瑞清校长也已经退休了,可是先生的精神依然存在,并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个人,一辈子若能为世间留下一些可以继承的精神,他就是伟大的人;一个人,一辈子倘若能继承伟人的精神,那他就不白来一趟人世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