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情点:让作文灵魂颤动(老作新发)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说:“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真诚浓郁、深刻纯粹而富有诗意的情感是生活海洋的点点云帆,是撬动写作的支点,即动情点。
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动情点则从中脱颖而出,如钻石般熠熠生辉,令那些脱离生活的故作深沉或潇洒的浮游无着的文字相形见绌,令那些轻薄造作、耍花拳绣腿者自惭形秽。动情点,动的是真情,牵的是真实而深厚的生活原料,荡漾的是源于生活本质的涟漪。于涵濡中捕捉动情点,于捕捉后培育动情点,于培育中升华动情点,从而于表达中彰显真我人生,是除当下学生作文空洞、矫情之流弊,兴作文真我表达之本质的妙着。
一、培育作文的生活“动情点”。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要充实,就要聚焦生活,体察、思考、感动生活,就要与生活律动,这样,才能从生活的母体中孕育、迸发出作文的动情点来。然而,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学生,极易受浮躁的风气和功利的价值观的影响,加之青春叛逆,学业又重,多觉得生活狭隘无聊、枯燥空洞,折射于作文中,也常常空虚、矫情或抑郁。培育学生作文“动情点”,就必须改变学生对生活的看法,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形成自觉关注和融通生活的追求,否则只是隔靴搔痒,不能治本。作文教学,要跳出教学系统,置于更大的背景下观照和实践才行。当然,培育学生作文“动情点”,也是学生生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式。
培育生活“动情点”,一要“放”。目前,作文教学大多实施“圈养”方式,高一侧重记叙,高二侧重议论,高三则放手,整体上习惯于一题一题地练讲。这样安排,当然比较易于系统地教授写作,但容易忽略文体教学的连续性、生活的广阔性和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是将情感性与思辩性割裂开来了。导致的后果往往就是,学生不能厚积生活体验,不能感悟生活真谛,不能写出真正源于个人内心的文字,尤其到了高三,陋习已成,灵性泯失,加之应试观念作崇,学生则更倾向于写死板的精神缺钙的议论文。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要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要敢于把学生诱引到生活的田野里去“放养”,充分尊重学生作文主权和自由,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用自己喜欢的文字表达方式真实表达出来,并乐于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文字。 只有灵魂与生活不断“触电”,文字才能灵动而厚重。
培育生活“动情点”,还要“引”。乌申斯基:“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教师要真爱生活,要有自己的动情点,并能够畅通地与学生对话交流,最好是以文字的方式。比如笔者两多年来写《班级故事》已近六十余篇,用文学的方式“于无声处听惊雷”,课上读读议议,或挂在教室宣传栏内供学生读,学生易受感染,易焕发写作的冲动。另外,教师得和学生常玩到一起聊到一块,平时能随性抓住些生活契机,引着他们议议,想想,写写,就像拈几叶嫩草,馋着小羊往草野里走一样。下面这段文字文质优美,生活气息浓重,人文思考深刻,正是源于一个生活的契机:中午学生伏案休息,窗外阳光和暖,紫荆花正开,恰逢顾同学闲读,于是向窗攀谈。顾同学兴味大发,当天就写了这则片断。
“一扭头,发现铁窗外枝枝条条上竟然栖满了紫艳艳的‘蝴蝶’,从贴着土的根基处一直往上延到梢头,密密匝匝的。前日才刚从枯梗褶皱里探出淡黑的头,袭着些许瑟瑟的冷意,星星点点的,今日却是怎么也禁不住春日一烘春雨一润,嘴一抿,优雅地笑了。‘满条红’都缀满了笑,你用心倾听,仿佛能听到花开的天籁之声,那可是酝酿了一冬的谜啊。藏着这小秘密,临风俏立,蹁跹欲舞,加之小雀细啭其间,人也心荡神驰了。花醉春,鸟醉花,人醉景也醉诗,诗云:‘团团簇锦,半庭娇嫩,一往情深。紫绡香染婵娟韵,粉靥生春。纤雨湿金摇步稳,野风拂梦冷灯昏。无方寸,笑痕又忍,忽醉小痴人。’痴人隔窗自痴,学倦了的同窗伏在课桌上很有风味地小睡,‘小胖’微鼾细喃,是在编织紫色的梦?一边是紫荆,一边是同窗,不出门,我就饱尝了春的味道,美得把持不住了。”
二、要善于积蓄动情点。
遇悲喜而生情,触佳景而兴感,读美文而起怀,若不能及时记录下来,并使其发酵,那将是很大的浪费。坚持写日记和随笔,就是储备和培植动情点的基础工程。“我手写我心”,砥砺了文笔,丰富了素材,对生活和阅读的感触更敏锐,语文素养必然提高。很多学生往往浅尝辄止或半途而废,教师难辞其咎。而反刍日记和随笔,则可以洗去铅华见真情真知,情意更浓郁而深刻。
另外,最好将诸多动情点分门别类,以避免杂乱无序,比如可以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的三个向度“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来操作。学生写考场作文,很不易动情,但可以激活储备的动情点,从而唤起心理能量,让头脑中储备的各种相关刺激、信息蜂拥而来,并不断融汇、碰撞,并在短暂的瞬间围绕提炼出的深刻立意进行有序地排列组合。这样,写得上手,写得从容,也易写得深刻。激活动情点,除了仗着思维的变通力外,就得凭着平素对动情点的累积和整合。
三、把个性化的动情点做亮
主体鲜明,强调求异,力避趋同,这是动情点的必然内涵。你对父母有着极深沉的爱,你对戏曲有独特的兴味,你对某一作家有真挚的情趣,你对某一瞬有震撼的感受……从自己出发,真切表达,文字才有生命力,才会出现“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观景象,否则,我们会年年丰收“牛顿的苹果”(08年江苏高考作文《好奇心》),年年会看到的“屈原往汩罗江跳个不止”,年年会感受“一位位亲人的病逝”……
刘义兰家境很不好,父亲残疾,但她很少在作文中写自己的父亲。在高二某次《肩膀》的命题作文中,她终于开始写父亲用肩膀撑起了整个家,但她用自尊保护着那个秘密,不肯用文字泄露,——虽然全班都早知道。后来笔者和她聊《我与地坛》,谈史铁生所经受的苦难以及超越苦难的过程,再谈写作的本质意义,说她父亲是值得用一生来写的。再后来,她就不断以自己的父亲为题材来写,情感决堤,每次的文字都那么光芒照人。在某次大市公开课上,刘义兰竟哽咽着说起自己独臂的父亲。那是世上最亮最美的声音!
“那天,是母亲的生日,父亲比母亲还幸福,一一向亲戚敬酒后的父亲,醉了,吐得歇斯底里,仿佛要呕出血来。瘫在床上的父亲,颜色枯槁,絮絮呻吟的父亲啊,突然放声痛哭起来,一边攥紧自己仅有的一只拳头敲打着床沿,一边拖着哭腔嚷嚷不止:‘我对不住你啊!云……对不住你……’床沿边的母亲终于也忍不住抽泣起来,咬紧嘴唇,似乎在努力地不发出声来。母亲温柔地将父亲捶打的手合紧,放入被中。父亲还在胡言乱语着:‘对不住晶晶……兰兰、伟伟,老爸对不住你们啊……’那天,干枯了四十多年的泪腺一下子开闸,从未流过泪的父亲,哭得昏天暗地,混浊的泪水在父亲那眼角皱纹深壑里流尚,浸湿了早已斑白的双鬓。”
作文是个体生命的重要生存、生活方式,个性和创意的母体是体验与思考,所以,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发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我“感”我“思”,孕育出世间最美的动情花,进而表现自我,张扬自我,当是作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平时,在我办公桌上常有些新纸张,全是学生给我布置的作业,让我给他搜寻有关什么话题或关于什么事物的诗或文。学生学业太重,时间少,诉求于我,我欣然受命,苦淘几番,觉得可以交差了,就印出来,装订好,一一呈给学生,学生再依着自己的心思整合这些材料,写出来的文字就颇有个性。有了个性就可爱。
四、铸就深刻的动情点。
动情点有强度,但更求深度。深度的动情点具有一定的理性、一定的超我性,更能贯通于自己的血脉之中。真情实感是写作过程中隐匿的、最具深度的支配力量,同时,我们还得把自己的所动的情,置于时代、历史、人性的星空中来观照其典型性,从而跳出自私小我的圈子,绽放出深刻的情怀来。
亲情,是学生作文永恒的主题,但多泛泛而谈,不易出彩。董浩同学写自己的农民爷爷极雄壮而又平凡的一生经历,写得情真意切,但他并未仅仅停留于此,而是从爷爷参加战争、种田地中淬炼出两个字:“尊严”,并联想到了“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的沙漠胡杨,并以“尊严,我们生命和意志的坚实支柱”结尾,动人心魄,意境宏大。情感要真,也要深。
因阅读萌生灵感,因灵感又促进阅读读,如此一番,深度作文才能写成。学了苏教版《〈史记〉选读》后,王党生同学却对汉朝李陵颇为同情和欣赏,在作文《门其实开着》中,他历数武帝之薄情、朋友之寡义、家境之颓败,并振奋于李陵在匈奴之自由。文尾他这样写道:
“李陵啊,你大半辈子为大汉忠,为武帝活,而你余生却是为自己活,为自己,好好地活,快乐地活。你,最后是在儿孙的簇拥中,静静地,安祥地在床上含笑而去的。
门其实开着,但你已舍弃了门那边的一切,超越了世俗,升华了自我。
大哉,李将军!”
因了阅读的动情点,催进了广泛的相关阅读,才有这视野宏广、立意独卓、透辟入骨的“人本”佳作。动情点是钻头,尖锐有力,只有向生活和阅读的纵深处钻探,笔端才能流淌锦绣华章来。
动画片《料理鼠王》中有句耐人寻味的话:“料理无难事”,权且窃用一下,说“作文无难事”如何?拨动生活和阅读的琴弦,奏响真我的动情音符,让作文的灵魂颤动,应是幸福的旅程。——有了幸福,就无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