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子课堂】动动笔墨读读书——《孔乙己》主题探究阅读
从课题开题会的头脑风暴中走出来,就开始想这周的课了。
《孔乙己》这篇课文,不管教材怎么变,它始终都在,牢牢占据着九年级下册小说的篇首。怎么带着孩子走进文本,着眼语言,发展思维,提升素养,我想试试课题提到的整合阅读。
整合阅读,需要聚焦一点,运用水平思维法进行发散,再用垂直思维法向纵深发展。这个点很关键,我事先想了两个点:
一是“笑”,可以单篇整合,可以多篇整合,《刘姥姥进大观园》《范进中举》里,都有笑声出现。
二是“矛盾”,“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从孔乙己的出场来看,矛盾的身份,注定会有“矛盾”的连锁反应。
周一到校,翻开课本,查阅“课前预习”和“思考探究”,揣摩编者意图,《孔乙己》选入教材,可以整合,但还得悠着点儿开发。
课前预习设计了两个问题,在于初步感知人物形象。课后思考探究题设计了五个问题,涉及到人物形象分析,贯穿全文的“笑”,语言品味,叙述视角,小说主人公的探究等问题。
这些问题当中,有我之前预设的两个点,还有更多的点,留待学生自己发现。
第一课时,学生素读小说。除了课本,没有任何资料辅助,我也没有打算准备PPT助读。我喜欢这样,让孩子去读原汁原味的文本,走近,再走进,用自己的思维与文字对话。除了带着预习中的两个问题之外,还补充了一个问题:在阅读过程中,你联想到了之前读过的文学作品中的哪些人物?哪些情节?
第一遍读完,有的孩子开始动笔圈画了。我又让学生带着课后思考探究的问题,再读,期待能激活思维,让更多尚在困惑中的孩子,能有自己的发现。
第一轮交流,惊喜初现。
由孔乙己的命运联想到范进是我之前预设到的,可联想到于勒、祥子、闰土这些人物,我还真没想到。与这些人物进行对比阅读,是再次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式阅读一个很好的抓手了。
宋瑞文关注了小说中的高频词句,抓住了“笑”这一点,准备探究。
高赏则选择了“站着喝酒,穿长衫”这一组“矛盾”,继续发现文中的其他“矛盾”。
张荣煜关注了文中的“我”,准备探究我们学过的几篇鲁迅作品中“我”的不同身份。
课下冉雨楠说想从细节入手,开始探究。
我知道还有更多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还没有来得及说出口,那就写一写吧,写在作业本上,不拘泥于形式,说清楚就行。
晚上,刘欣煜给我发来她的作业,问这样行不?我一看就乐了,孩子用的是思维导图的格式。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b5a76d30894f2f2d.jpg)
第二天收到作业本一看,格式还真是五花八门,选点又有意外收获——有同学想到同为“笑料”的孔乙己与刘姥姥对比阅读;还有同学由孔乙己给孩子们分茴香豆想到了《社戏》一文中的偷豆。
从作业中可以看到,虽然阅读已经开始,但很多还浮在表面,只是罗列现象,并没有进行深入思考。高赏从“矛盾”去整合,发现了文中八处“矛盾”;袁祖康将孔乙己和于勒进行对比,罗列了七点。孩子们交上来的每一份作业,我都用简短的话进行评点,将问题归类整理,确定第二课时主题发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c532bc0b4945a79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9ffe764cb8ed8811.jpg)
第二课时,从阅读作业开始。和孩子一起,明确主题阅读的落脚点。不管是对比阅读还是选点突破,都要关注小说的人物形象,思考小说主题和现实意义,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涉及到语言的,要思考语言表达的技巧,获得写作上的有益启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501ea75f68c61c33.jpg)
接下来的交流,学生是主角,他们早已有了自己的“教案”。我只是顺势引导,将主讲学生和其他学生的思维再朝纵深引了引。有细心的孩子,把我顺手画在黑板上的思维导图,顺手画在了作业本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03355f6f3af027a5.jpg)
之前的作业中,也有成篇的,但不多。在学生交流之后,我又让学生将自己的探究发现拟一个题目,整理成完整的一篇文章。今天阅完孩子们的作业,发现这次完全放手给孩子的探究式阅读,太值得了!不少平时作文都是凑字数的,这次却洋洋洒洒一长篇。几乎没有应付差事的作品。
以至于接下来的一篇《变色龙》,我暂时还没有好的方法去切入时,都不敢带着孩子们阅读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2450093bdb436ee1.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52ee95bdb443b9e0.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7752929/f2dabb9e3a52d135.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