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散文

苦难中的幸福畅想——晨读《夜雨寄北》

2021-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先主山下梁波涛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文/涅阳三水

第一次读这首诗,是因为“西窗剪烛”这个成语。

那时读中学,对文字有了自己的感觉。在同桌的摘抄本上,看到这个词,便不由得喜欢了。

问及同桌,她便向我展示了李商隐的这首诗——《夜雨寄北》。

细细读了这首诗,像同桌一样,沉浸在西窗剪烛的温情氛围里,无言的欢喜。

两个相爱的人,聚在一起,守在一起,从白昼到黄昏,从黄昏到夜半,在窗前,在烛光下,呢喃不尽。

即便是现在,也会有相爱的人,点上烛光,制造浪漫的烛光晚餐。

这其间的幸福和深情,我们可以想得出来的。

~~

我们也都知道,蜡烛烧的久了,烛芯便会结成穗形,使烛光暗淡起来。

因此,需用剪刀剪去,才可以使烛光保持明亮。

如果烛光亮到深夜,灯下的两个人,也便续续地谈到深夜,这其间又是何等的浓情蜜意,何等的缠绵啊!

后来看到李商隐的传记,对李商隐的了解日渐多了。

朱鹤龄曾评价《夜雨寄北》说:“即景见情,清空微妙,玉溪集中第一流也。”

桂馥也说:“眼前景,反作日后怀想,此意更深。”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诗,的确堪称李商隐绝句中的上乘之作。

私下也以为,这首诗乃是唐绝句中的精品,成为我们中华民族集体无意识中,表达缠绵情思的民族性代表了。

~~

再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读的史诗增多,越发的喜爱这首诗了。

不过,不再沉浸于西窗剪烛的浪漫氛围里,而是欣赏于李商隐苦难生活里,关于幸福的双重畅想了。

我们都知道,诗贵在凝练、精粹,忌在重复。

可这首诗里,李商隐却是两次反复运用“巴山夜雨”,读起来却没有啰嗦或者拖沓之嫌。

“巴山夜雨涨秋池”,这句中的“巴山夜雨”,是诗人眼前的实景,是诗人自身羁旅的真实写照。

因为生计,因为仕途,诗人无法确定自己的归期,内心的怅惘,失意,愁苦,无奈,都在这个巴山夜雨中得到了呈现。

~~

诗人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作为一面给妻子挡风避雨的天空,怎么可以向妻子言出自己的愁苦?

于是,眼前的巴山夜雨,成了诗人的一个挡箭牌,因为下雨了,道路泥泞,不是回家的时候啊。

无法回家,诗人做什么呢?只有凝想,只有追问——

“何当?”追问什么呢?

结合诗人当时的境况,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在追问自己未来的生存质量,追问自己双肩的担当力量,追问自己的仕途是否顺当。

可是这些忧患怎么能告知妻子呢?

唯一能告知的,便是妻子可以期盼得到的幸福—— “共剪西窗烛”,告诉妻子的,只是归家时的温馨团聚,在西窗下,一起剪窗烛,一起话别情。

~~

话别情,话什么呢?

“巴山夜雨时”。

那个时候,诗人的仕途或许已经明朗,已经有了明媚的春天了。

到那时,在明亮烛光的照耀下,面对妻子如水的双眸,曾经的苦难和失意,愁苦和无奈,都成为一段不值一提的经历,可以和妻子无所谓的笑谈。

笑谈之中,可以带给妻子轻松和愉悦,不是诗人眼前的惨淡愁云。

于是,“却话巴山夜雨时”,便成为妻子心中关于团聚,关于西窗的一种幸福的凝固。

这时的巴山夜雨,已经定格成为一祯风景,历经千百年,驻扎在每一位期盼团聚的国人心上。

~~

诗人雪莱说:“愁苦中的快感,比那些从快乐中获得的快感更甜蜜。”

这句话,用来论玉溪的这首诗作,最为贴切。

从眼前的巴山夜雨,畅想到未来的西窗剪烛,这是心理和时空的双重飞越,接着又从未来的西窗剪烛,飞回到眼前的巴山夜雨。

这样的关于情感,关于时空的双重飞跃,所带给我们的美的享受,不是其它的诗作中可以见到的。

所以,爱上李商隐,爱上这首诗,永远不后悔!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