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书对照表:当代中国研究的机构学者名录
美洲
【加拿大】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
欧大年(中国民间宗教)、陈金华(东亚佛教)、丘慧芬(唐宋社会史、现代中国社会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阮思德(明清文化史)、施杰瑞(清代古典诗歌,叶嘉莹之徒)、森舸澜(中西宗教哲学比较、中西方人权思想比较、古汉语研究、先秦诸子)、史恺悌(明清小说与戏剧)。
多伦多大学:
刘千美(中西方美学、中国艺术理论与文学评论、当代台湾文学、现代中国散文)、格雷厄姆•桑德斯(Graham Sanders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浮生六记》)。
麦吉尔大学:
叶山(早期中国的历史传统、史学理论、中国诗歌、中国科学技术)、方秀杰(中国古典诗歌、文学评论与批判、明清小说,吴文英研究)。
【美国】
哈佛大学:
裴宜理(燕京学社社长,中国近代以来的农民问题研究;中国工人运动研究;中国社会和政治研究;美国的中国问题研究)、孔飞力(晚清以来的中国社会史、政治史、海外华人移民史)、马若德(中国当代史,尤其擅长文化大革命史)、杜维明(燕京学社社长,中国思想史)、柯伟林(中国近代史、中外关系史研究,包括20世纪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欧立德(清史、满族研究)、宋怡明(明清史、现代中国史、明朝军事机构)、宇文所安(中国古代诗歌)、田晓菲(六朝文学、中古诗歌)、韩南(曾任燕京学社社长,中国古典小说)、包弼德(中国思想史)、入江昭(太平洋战争前后的中美日关系、冷战史)、伊維德(中国古典文学)、范德康(印藏佛教、西藏文化和政治史、藏蒙藏汉关系史)、华琛(华南地区人类学研究、海外华侨史)、王德威(中国现当代文学)、江忆恩(中国古代战略文化和国际安全,“中国问题专家”)、安守廉(中国法)、汪悦进(中国艺术史、佛教艺术、电影)、李慧仪(明清文学)。
普林斯顿大学
柯马丁(先秦两汉文学、文献学、中国上古及中古诗歌)、余英时(中国思想史、秦漢史、中國對外關係史)、林培瑞(中国现代文学、社会史、大众文化、20世纪初中国的通俗小说、毛泽东时代以后的中国文学)、浦安迪(中西文化比较、中国古典小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周质平(中国现代思想史、明末文学)、彼得生(明清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早期中国思想)、谢柏柯(中国艺术史)、柯庆生(美日中关系、两岸关系,“中国问题专家”)、韩书瑞(清史)、方闻(美術史)、 罗兹曼(中国社会的现代化问题)、艾尔曼(中国思想与文化史、中国科技史、中日文化学术交流史)、太史文(中国佛教研究)、白克莱(汉以前艺术与考古,曾侯乙编钟)。
哥伦比亚大学:
狄百瑞(中国思想史,“中国思想中的自由主义特质”)、韩明士(中国社会史、中国古代社交网络)、商伟(明清时期小说戏剧)、高彦颐(中国妇女研究)、黎安友(中国的政治和外交、人权与政治参与、比较政治学)、曾小萍(中国法律史、清史、近代中国社会与经济转型)、刘乐宁(汉语语法、汉语教育)、刘禾(文学理论、跨文化交流史和新翻译理论)、滕华瑞(现代西藏研究)、于君方(中国佛教,观世音神话研究)、巴尔奈特(现代西藏研究)、根兹勒(中国古典文学,柳宗元研究)、李陀(中国文学选集、中文写作)、罗沙比(元史)、谢康伦(宋代理学,朱熹与胡宏)。
芝加哥大学:
夏含夷(经学、古文字、中国思想史)、艾恺(中国思想史,“梁漱溟研究第一人”)、夏德安(秦汉史、医疗史)、苏源熙(中国诗歌、中国典籍研究、《红楼梦》研究、中国思想史)、蔡九迪(明清小说与戏剧)、伊弗斯(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史,尤其是农村生活)、巫鸿(中国古代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杜赞奇(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叶纹(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电影)、凯普斯坦(藏传佛教)、裴珍妮(宋元福建地区艺术以及佛教艺术)、斯德本(明代宫廷画院)、冯珠娣(中医、中国社会文化))。
耶鲁大学:
史景迁(中国古代史)、孙康宜(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女性文学、比较诗学、文学批评、性别研究、释经学、文化美学)、濮德培(中国环境史、中国边疆史、清史、当代中日经济史)、班宗华(中国古代绘画史)、卢迪娜(明晚期文学)、金安平(中国知识分子与宗教的早期来源)、韩森(中国宗教史、中国法律史、丝绸之路的社会历史)、戴慧思(中国当代社会研究)、萧凤霞(中国社会人类学)、文德安(东亚和中国考古学、少数民族文化、饮食、丧葬、日照地方研究)、石景远(19世纪后中国文学与文化、海外华人研究)、篠原亨一(中国佛教研究)、白彬菊(文献学,军机处档案,“研究中国档案的一流专家”)。
斯坦福大学:
王斑(中国现代文学、电影及大众文化)、王靖宇(中国早期历史叙事、中国小说与戏剧、文学评论)、艾朗诺(中国古典诗歌、宋代诗歌和文人、宋代美学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孙朝奋(中国语言学、汉语史上的形式句法演变、社会语言学、中文语法)、李海燕(现代中国文学、文学评论与比较文学、道德政治哲学、中国民间信仰与神话)、倪德卫(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典文献学、考古天文学、分析哲学)、刘若愚(中国文学与比较诗学)、墨子刻(中国制度史)、萧邦奇(中国现代史)、刘莉(聚落考古、新石器时代到早期国家、淀粉粒分析与早期生业形态研究)。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齐思敏(中国早期宗教哲学文学的文本重构、道家思想、宋代文学)、白瑞霞(中国佛教艺术、东亚建筑雕刻与绘画)、蓝柯斯特(Lewis R. Lancaster)(中国佛教研究)、吉德炜(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早期中华文明的起源、政治与宗教的起源)、戴美可(战国至西汉中国史)、狄特摩(中国政府政策)、李鸿永(中国政府比较、东亚政治)、欧博文(中国政策实施、改革开放、中国社会运动)、沙夫(中国中世纪佛教、宗教研究理论)、苏德恺(先秦诸子)、柏文莉(宋史)、谢平(东南亚华人的文化特征及东南亚资本主义崛起、当代香港研究)、钟斯(现代中国小说与媒体文化、儿童文学、音乐电影和媒体技术)、道尔敦(密宗仪式、早期西藏古文书、敦煌文献)、方葆珍(公元3至11世纪的中国古典诗歌和诗学、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翁爱华(全球技术与管理模式、东亚公民组合)、刘星(中国社会发展)、罗伯特•阿什莫尔(Robert Ashmore)(11世纪中国诗歌、抒情诗歌和诗歌理论、传统音乐与歌曲的表演、传统文学评论的历史)、袁书菲(17至19史记中国文学、性别史)、叶文心(中国近现代社会史、文化史)、林凌瀚(前现代戏剧与小说、女性写作、十几二十世纪媒体文化)、周镇忠(社会实践、服务致富、城市贫困问题)。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黄宗智(明清以来社会史、经济史和法律史)、王国斌(中国史、欧洲史、经济学之贯通,“加州学派”中坚)、胡志德(中国现当代文学、晚清思想,作《钱钟书》)、康文林(十七世纪至今东北社会宗族与社会分层,与李中清合作)、布斯韦尔(佛教研究)、鲍德佛(禅学研究、藏传佛教)、萧邦(印度佛教的“中国化”)、宣立敦(明清小说与戏剧,张充和弟子)、李惠漱(中国艺术史)、史嘉柏(清前中国史、清前中国思想史、中国古典诗歌,《牡丹亭》)、史书美(华语语系研究、亚美文学、中国文学、跨过女性主义、后殖民地主义)、汤维强(现当代中国政策研究)、罗泰(中国青铜时代的考古学研究)。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周锡瑞(中国近现代史,19-20世纪的社会发展与政治运动)、叶维廉(中西比较文学,诗人、翻译家)、沈揆一(中日艺术,中日艺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交流)、程贞一(科学技术哲学)、廖炳惠(台湾研究)、柯素芝(唐诗、道教文化、中国美术史)、葛凯(当代中国问题研究)、赵文词(中美文化、国际关系)、毕克伟(中国电影)、谢淑丽(当代中国问题,曾任副助理国务卿)、巴里• J •诺顿(Barry J. Naughton)(中国经济)、盖伊(Nancy Guy)(中国与台湾戏曲、音乐)、韩依薇(中国文学、文化观念、同性恋文化)、焦大卫(文化与心理人类学、社会语言学、跨文化宗教研究、中国社会)、张英进(中国现当代文学)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王国斌(中西交通史、中国近现代史)、黄卫总(中国传统小说、明清文人文化、明清性别文化)、 彭慕兰(中国和比较经济发展、农村社会变革、环境变革及政府的形成、有民间宗教史、家庭结构及性别角色史)、阿巴斯(Ackbar Abbas)(全球化问题、香港与中国文化、后市民时代、批判理论,曾任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主任)、郭琦涛(明史、清史)、华志坚(中国城市文化、社会运动、性别研究)。
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
艾朗诺(中国文学,曾翻译《管锥编》)、陈素真(华人移民史、当代社会问题)、赫伯特•芬格莱特(古典儒学)、白睿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电影、现代中国流行文化)、石慢(中国书画)、杜国清(中国诗歌与史学、台湾文学)、杨美慧(中国人际关系)、乔思卡•贝宗(Jose Cabezon)(藏传佛教)、遇笑容(历史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奚密(现代诗歌、古诗、东西方比较诗学、翻译学)陈晓梅(中国现代文学、戏剧、女性文学、文学理论、文化研究)、储诚志(中国语言学、认知语义学、汉语教育)、达雷尔•哈玛莫托(Darrell Hamamoto)。
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
成中英(中国哲学)、安乐哲(中西比较哲学)、宗小娜(中国近代思想史)、谢信一(汉语语法与语义)、麦大伟(古典诗歌、佛教文学、古代修辞学)、黎明恺(利用中国古代文献研究越南历史与文化、利用越南文献研究古代中国)、魏莉莎(京剧)、周晓(中国政治、妇女与发展、亚洲政治、比较政治学)、冉凡(Blake C. Fred)(美国文化中的中国与华人、中国南方、夏威夷、美国中西部的华人历史定居点)、缪朴(中国传统建筑、中国与亚洲的城市设计、当代中国建筑与都市生活)、Kate Lingley(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塑像、宗教的社会功能)、雷凯思(Cathryn Clayton)(主权与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移民史、集体历史记忆)、Eric Harwit(中国工业发展政策)、刘长江(中国音乐主题、西方与亚洲音乐)、郭彦弘(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城市化、全球化、城市经济和空间规划、城市规划对文化的影响)、任友梅(汉语教育、中国漫画文学、中国电影)、余明宝(20世纪中国文学与电影、后民族主义、女性主义与文化研究)、姜鸿(中国文化地理、中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与资源开发)、Cathryn H Clayton(中国性问题,主权、帝国主义、民族主义、种族与移民、海外华人社区)、王纯翰(无武术电影、台湾电影、创意媒体、后期制作)、叶蜚(中国语言学、语法理论、数字语言学、认知语法)、唐润(Stephen Tschudi)(网上社区互动、汉语教学、跨文化交流)、Shana J Brown(20世纪思想文化史)、Edward L Davis(唐至明中国社会文化史、中国宗教)、王文生(明清史)。
俄勒冈大学:
顾曼德(中国现代史)、艾肯斯(Melvin Aikens)史蒂文•杜兰特(Steven W Durrant)(早期汉语语法和语言学、满语文本翻译、儒家经典的形成,翻译《左传》)、郎曼(中国山水画历史、中国艺术理论、佛教艺术尤其是禅宗绘画)、蓝温蒂(中国现代文学、电影与文化)、廉圭濠(媒介法)、艾梅兰(明清小说)、迈克尔•菲仕兰(Michael B Fishlen)(唐史、唐诗)、康伊娜(中国古代史)、欧爱莲(性别、阶级与工作、中国的服务业、中国的全球化问题)、蒲乐安(20世纪早期中国农村的起义与骚动)、王宇根(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诗歌、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与评论)、井茁(跨文化语言交流)、桑梓兰(性别与性取向、现代中国文学与影视、台湾研究、中国城市研究)。
印地安那大学卢明顿:
白桂思(古老中国的重建、汉语语法、西藏碑文研究、早期佛教传播、高句丽语言研究)、饶海蒂(中国中学教育、性别教育)、马克•多林格(Marc dollinger)(中国管理实践、中国少数民族企业)、斯科特•肯尼迪(Scott Kennedy)(当代中国政治与政治经济学)、麦宜生(中国社会、法律与社会)、瑞克•哈勃(Rick Harbaugh)(中国经济、汉字、互联网经济)、鲍文德(中国比较政治学、当代新疆问题)、陈林晓庆(当代中国文化与政治、知识转化)、克里斯托夫•阿特伍德(Christopher Atwood)(蒙古史、中国边疆史,掌握蒙古语、汉语、法语,可以阅读满文、藏文、拉丁文)、包万宁(国际犯罪学、比较犯罪学、中国青少年犯罪问题与青少年家庭问题)、史伯林(西藏地方史、汉藏关系)。
康奈尔大学:
罗斌(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早期信仰、民俗)、桑高仁(社会人类学、政治经济、社会组织、中国意识形态)、丁香(Ding Xiang Warner)(汉至北宋前期的文学与文学思想、中古中国思想史与文本研究)、陈兼(中美关系)、倪志伟(中国经济组织机构、经济社会网络)、(阿兰•卡尔森(Allen Carlson)(中国外交政策、中国政治研究)、托马斯•里昂(Thomas Lyons)(中国的经济发展与规划)、潘安仪(中国艺术史)、丹尼尔•布歇(Daniel Boucher)(大乘佛教、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明尼苏达大学双城:
约瑟夫•艾伦(Joseph R Allen)(中国诗歌和诗学、殖民主义摄影、台北城市研究)、李漪莲(华人移民问题、亚裔美国人研究)、艾仁民(近现代中国经济、政治、社会与法律、中国经济史、中国农业)、王力平(中国古代史、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马杰声(现当代中国文学与文化、现实主义小说电影、电影理论、中国的国际影院)、罗吉伟(中国诗歌与诗学、中世纪中国诗歌、佛教、东亚的超自然传统)。
罗格斯大学:
途经怡(中国文学批判、中国文化、中国诠释学)、史皓元(中国历史语言、汉语方言研究)、吴应銧(中华民国史)、史蒂芬•沃克(Steven F Walker)(东西方比较文学)、安吉拉•霍沃(Angela Howard)(丝绸之路的佛教艺术、中国艺术史)、刘勋(中国近现代道教文化)、田菱(魏晋南北朝诗歌、文学理论和批评、比较诗学)、陆伊莎(Louisa Schein)(苗族研究)、姜涛(佛教、中国哲学)。
威斯康辛大学:
倪豪士(中国古典文学,曾翻译注释《史记》)、郑再发(漢語音韻學 )、鲍德威(中国城市史和区域史,“济南通”)、邓大卫(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语言与文化研究)、孟久丽(中国绘画与版画艺术、儒学艺术与文化)、林毓生(中国思想史)、董伟(中西建筑与室内设计比较研究、中国风水研究)、墨宁(中国政治与政策研究)。
波士顿大学:
南乐山(中国哲学、比较哲学、宗教哲学)、白诗朗(中国哲学)、傅士卓(中国内政和外交政策,“中国问题专家”)、白谦慎(中国书法、绘画、雕刻)、叶凯蒂 (十九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媒体与视觉文化)、巴菲尔德(欧亚太陆游牧民族及社会进行研究)、李维亚(道教哲学与养生学研究)、魏朴和(中日古典文学比较,掌握12门语言)。
达特茅斯学院:
艾兰(中国古代思想哲学、古文字学、青铜器)、韩禄伯(中国宗教)、李福(中古道教)、李元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电影)、白素贞(Susa Blader)(中国民间口头传说,话本研究,明清小说,曾翻译《七侠五义》)。
宾夕法尼亚大学:
夏南悉(中国建筑史与城市规划、中国艺术、中国考古)、梅维恒(佛教通俗文学、中国民间小说与表演,“北美敦煌学第一人”,敦煌变文、新疆干尸)、金鹏程(战国史、中国文化与思想)、王晓珏(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电影)。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夏伯嘉(中西交通史)、伍安祖(明清中国思想史、中国史学史、儒家和比较诠释学、儒家宗教信仰)、韩瑞(中西现当代文学比较研究、文化研究、医疗史)、龙戴维(晚清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中国西藏穆斯林、中国边境地区研究)、 埃丽卡•布林德利(Erica Brindley)(中国古代史) 。
乔治城大学:
班凯乐(晚清与20世纪中国史、疾病史、妇女与性别研究、消费文化)、卡法拉斯(Philip A Kafalas)(明清人物研究、戏曲音乐表演语言、明清小说)、佛朗西斯卡•卓(Francisca Cho)(东亚佛教)、杰米•哈福特(Jeremy Haft)(当代中国问题)、米华健(清史、清代新疆史)、穆盛博(近代中国环境史)。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
鲍则岳(马王堆帛书、古代中国神话、音韵学)、康达维(汉赋及六朝文学,翻译《文选》)、盖博坚(清史)、余霭芹(中国方言、汉语语法、甲骨文)、韩哲夫(语言学、闽北方言的历史)、尹沛霞(宋代社会史、文化史、女性史)。
俄亥俄州立大学:
马克•本德尔(Mark Bender)(中国传统表演及文学、少数民族文学、苏州弹词)、邓腾克(民国时期中国现代文学、大中华历史记忆)、吴伟克(汉语教育)、陈洁雯(语音学、方言学)、吴妙慧(中国文学与文学史、中国中古文化历史)、简小滨(汉语教育、中国近代文学)、夏颂(中国古代传媒、印刷文化、跨文化研究)、王建琦(汉语教育)。
南加州大学:
张错(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文化研究、中国传统艺术)、柏清韵(中国与中亚的法律与性别文化、宋元史、儒家思想)、李艳慧(中国语言与语法)、李琛妍(中国与中亚佛教艺术和建筑艺术、中国艺术史、亚洲艺术品收藏)。
杜克大学:
德里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中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史、“后殖民主义)、刘抗(马克思主义和美学、全球化、意识形态、中国政治与媒体文化)、罗哈斯(Carlos Rojas)(民族主义与移民问题、视觉文化、女性研究)、洪国钧(电影史学、电影理论、后殖民理论、文化理论和全球化、台湾、中国电影和其他媒体)。
圣母大学:
詹美罗(中世纪和走起现代佛教思想、华严宗、比较神学、神秘主义的神学与哲学)、詹启化(儒家思想、当代经济政治人权、民间传说、早期中西接触、比较神话、民族主义)、杨晓山(中国古典诗歌和诗学)、尹成旭(汉语教育)、朱永平(中国虚词的发展、汉语教育)。
范德堡大学:
康儒博(汉魏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曾译注葛洪《神仙传》)、布雷特•本森(Brett Benson)(当代中国政治、陆台关系)、特雷茜•米勒(中国美术史、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罗芙芸(清及中国近代医药史、城市史、妇女与性别研究)
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
张颂圣(中国电影与文学)、李怀印(中国现代史、当代中国政治、经济与社会、中国古代史、性别与家庭、中国文化与宗教、中国全球化问题)、徐元音(亚裔美国人研究、移民、跨国主义和民族研究)。
堪萨斯大学:
马克梦(明清小说、中国的性文化史、晚清社会与文学中的性别文化结构)、魏克彬(中国早期语言文化、中国出土文献研究、汉语教育)、魏玛莎(中国古代女画家绘画以及明代佛教艺术)、倪雅梅(书法)。
密歇根大学:
孟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哲学)、林顺夫(词学)、白一平(上古汉语、音韵学)、唐小兵(中国女现代文学、艺术理论及运动、思想史以及大众文化、视觉文化研究)。
卫斯理学院:
魏爱莲(中国传统小说、中国女性写作的历史、东亚传教士)、柯文(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刘元珠(元史、当代中国蒙古西藏问题)、科恩(清史)、刘和平(北宋绘画)。
卫斯理大学(Weslyan University):
安靖如(中国道德与政治哲学)。
纽约大学:
罗慕士(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史、中国哲学,翻译《三国演义》)、丽贝卡•卡尔(Rebecca Karl)(现代中国、中国思想史、妇女与性别研究,著有《毛泽东传》)、郝益森(早期中国文化中对技术的强调、早期中国科技与宗教的关系,“喜爱中国围棋”)、张旭东(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学批判理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电影和知识分子话语权)。
威廉姆斯学院:
顾百里(汉语教育)、克瑞恩(中国古代哲学)、德烈费思(藏传佛教、佛教哲学)。
匹兹堡大学:
罗斯基(中国现代经济史)、许倬云(中国古代史、社会经济史)、孙珠琴(中国古典诗歌、中西比较文学、中国传统思想体系、道教美学)、柯丽德(明清贞洁与官僚体系、明清小说)。
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何谷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代法律写作、翻译研究)、管佩达(中国佛教和佛教文学、古代女性文学和文化)、陈绫琪(身份政治、后殖民主义、后现代主义、旅游理论)。
布朗大学:
贾祖麟(中国知识分子史)、毕嘉珍(中国宋代花鸟画)、王玲珍(女性文学与女性研究)。
理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
班大为(中国早期天文学、中国古代思想史、考古天文学,首次推出武王克商于前1046年)、柯鹤立(中国古代出土文献研究)、吉瑞德(道教、中国神话)。
西北大学:
曾佩琳(中国小说、中国藏传佛教、性别研究、电影和流行文化、中国历史)、胡素馨(敦煌绘画与表演艺术)。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田浩(宋元思想史)、陶晋生(宋辽金史、中国边疆史、社会史)、Madeline Spring(道教研究)、陈怀宇(中国古代史、社会史、近现代学术思想史)、高德耀(六朝文学研究)、黄宗泰(中国语言文学)。
莎拉劳伦斯学院:
宁爱莲(朱子学研究)
伊利诺伊大学:
周啟榮(中国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书籍史)、傅葆石(现代中国史、香港史、上海地区研究)、蔡宗齐(中国古典文学、语言学、文学批评)。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罗威廉(中国新城市史和社会史,喜欢“汉口”)、梅尔清(清史)。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
萧丽玲(中国画、印刷文化历史、戏剧、武侠小说)、李文丹(汉语语言学、汉语教育)、罗宾•维舍(Robin Visser)(中国现代文学、视觉文化、环境研究、城市研究)、岳刚(现代西藏研究、中国的崛起)。
埃默里大学:
欧阳泰(中国史,特别是台湾史、明清海上交流)、蔡蓉(现代中国文学、电影、性别研究)、萨拉•麦克林托克(Sara L McClintock)(藏传佛教)。
乔治•华盛顿大学:
沈大伟(中国政策研究)、柏右銘(近現代文學、文學理論、電影研究)。
弗吉尼亚大学:
司马安(中国早期文学、思想与社会,中国近现代女性)、罗福林(中国现代文学、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文化)、易社强(中国知识分子、中国近现代史、“西南联大研究第一人”)。
爱荷华大学:
柯传仁(认知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文教育)、雷麦伦(中国文学史、中西比较诗学、女性文学、早期白话小说)、沈禾玲(中文教育、汉语字词与阅读习得)。
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巴尼:
蔡涵墨(中世纪中国文学与文化、宋代史学思想、杜甫研究)、何瞻(宋代散文、游记、历史地理)、邓百安(9-12世纪中国思想史、西藏史、中国佛教研究)、陈凡平(中国历史与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中国皮影戏与木偶剧)。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
巴鑫(21世纪中印问题,前驻印度大使)、何蔚云(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流)、鲁夫(Gregory Ruf)(中国革命、亲属关系、民族与生态、经典文本研究)。
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
余纪元(中国希腊比较哲学、儒学)。
纽约州立大学宾汉姆顿:
贾志扬(宋元史)。
科罗拉多大学:
葛浩文(中英文翻译,翻译莫言等当代作家作品)、柯睿(号慕白,中古文学,唐诗)、祁泰履(道教天师道及中国民间宗教)。
波特兰州立大学:
万安玲(中国书院文化研究、宋明理学)。
马里兰大学:
迈克尔•朗(Michael H Long)(中国应用语言学、汉语教育)、周明朗(宏观社会语言学、中国语言与民族问题、白族语言研究、汉语教育)。
波士顿学院:
陆伯彬(中美外交政策)、蒋兴珍(晚清史、明清小说、中英翻译,曾翻译《聊斋志异》)。
德堡(DePauw)大学:
江勇振(中国近现代史,胡适研究)。
维克森林大学:
史耀华(汉语教育、中国的现代主义、中国对西方的反应)。
麻省理工学院:
鄧津華(清史)。
康涅狄格大学:
王冠华(海外华人研究)。
西东大学:
梁伯华(近代中国研究)、陈冬冬(应用语言学、汉语教育)。
休斯顿大学:
丛小平(二十世纪中国社会、近现代思想史、近现代妇女史、近现代教育史)。
圣约翰大学:
陈张婉莘(《老子》研究》)。
凯斯西储大学:
梅•戈尔斯坦(藏语文研究、近现代西藏研究、当代西藏研究)。
格林内尔学院:
顾史考(战国时代思想史及出土文献)。
阿勒格尼学院:
伍国(清史,中国近现代思想史、共产主义运动及政治文化)。
玛卡莱斯特学院:
谭汝谦(中日关系史、东西文化交流史)。
惠特学院:
马立博(中国环境史)。
西方学院:
陈锦江(中国近现代史)。
乔治梅森大学:
韩倞(中国语言、文化与电影)。
圣地亚哥州立大学:
艾志瑞(近代中国灾荒问题)。
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
张恩华(中国现代文学、汉语教育)。
佐治亚州立大学:
任达(中国现代史、中日关系史)。
欧洲
【英国】
牛津大学:
柯律格(中国美术史尤其是明清物质文化)、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汉代墓葬装饰、青铜器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现任牛津大学副校长、墨顿学院院长)、拉纳•米特(Rana Mitter)(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日战争、冷战遗留的历史社会问题、当代中国问题)、许慧文(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政治制度、政治历史、地方政府机构、公民政治参与、政治竞争)、田海(宗教现象、民族认同问题、口头文化、社会组织)、卜正民(明史)、麦笛(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文献学)、司马懿(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文学史)。
剑桥大学:
鲁惟一(秦汉史)、麦大维(唐史)、胡思德(中国早期文明、先秦思想与宗教、早期中国史、中国古典文献学)、方德万(1949年前中共党史、现代中国战争、1850-1950年的中国全球化问题、太平天国起义至国共内战)。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
贺麦晓(中国现代文学)、斐达理(中国古典文学)、傅熊(中国古典哲学、早期文学评论、西方汉学史)。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
王斯福(人类学理论与中国民宗教、各文明之比较研究与历史人类学)。
爱丁堡大学:
杜博娜(中国现当代文学、中英翻译)、费南山(晚清知识文化转移、现代中国历史戏剧,曾翻译高行健的作品)。
诺丁汉大学:
姚树洁(当代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法国】
巴黎第七大学(巴黎大学)
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文化史、科技史、敦煌学、中国与基督教关系史)、吴德明(汉代文学)、陈庆浩(宋史、红学)。
巴黎第三大学(巴黎大学):
程纪贤(唐诗)。
巴黎国立高等学院:
侯思孟(中国古代诗歌、中国哲学)、桀溺(汉代诗歌)、戴仁(文献学、金石学)、程艾兰(中国思想史、经学)、杜瑞乐(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人类学)、潘鸣啸(中国当代史,尤其是知青问题)、童丕(敦煌社会经济文书,尤其是借贷契约和寺院账簿)。
法兰西学院:
魏丕信(中国现代史)。
法国远东学院:
贝桂菊(中国宗教)、柯兰(明清海洋史)、傅飞岚(中国道教史)。
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
王论跃(王廷相研究、中西比较符号学)、萧小红(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职业协会及其政治影响)。
巴黎高等研究应用学院:
马颂仁(辽金政治、宗教史,契丹民族研究、全真教研究、元代中西交通史、汉语字义分析)。
波尔多第三大学:
雷威安(明清小说)。
【德国】
波恩大学:
顾彬(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和中国思想史)、莫宜佳(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管锥编》)、宾格尔(中国法律史)。
海德堡大学:
鲁道夫•瓦格纳(中国哲学,王弼的《道德经注》)、纪安诺(早期中国的写本文化、制度、社会结构和日常生活)、雷德侯(中国艺术史)、张郎郎(中国当代文学)。
慕尼黑大学:
傅海波(宋史、马可•波罗研究)。
哥廷根大学:
施寒微(中国古代文学、佛学)。
莱比锡大学:
柯若樸(中国宗教)。
汉堡大学:
傅敏怡(中国古文字文献、宋明理学、佛学、中国现代史)。
慕尼黑应用语言大学:
吴漠汀(中国近现代文学、跨文化交流)。
【瑞典】
斯德哥尔摩大学:
马悦然(古汉语、音韵学、中国方言、中国当代文学)、罗多弼(中国思想史)、陈安娜(中国当代文学)。
【比利时】
鲁汶大学:
钟鸣旦(明末清初中欧文化交流史)、戴卡琳(中国古代哲学及现代哲学)。
【荷兰】
莱顿大学:
柯雷(Maghiel van Crevel)(中国当代诗歌、中文翻译)、田海(Barend ter Haar)(中国文化史、宗教史、秦至南北朝期间文学)、彭柯(中国海外移民研究、中国党校发展)、伊维德(中国传统乡土文学、早期中国戏剧、中国传统叙事诗歌、明清女性文学)、司马翎(Rint Sybesma)(汉语言学)、魏希德(中国思想史、政治文化、城市与环境史、比较历史研究法、人文数字研究法)、何安娜(帝国晚期历史与文化、全球历史、瓷器与江西窑址研究))、叶波(Paul van Els)(古汉语、中国哲学,先秦诸子)。
【瑞士】
苏黎世大学:
毕鹗(金文、音韵学)。
【丹麦】
哥本哈根大学:
柏思德(中国当代史)。
亚洲
【新加坡】
新加坡国立大学:
王赓武(现代中国史、国族主义、海外华人、华人移民)、李焯然(明代历史与文化、中国传统传统文化与价值观、东亚儒学、华人宗教与民俗)、许齐雄(明清思想史、明代北方地域研究、宗族组织研究、宋明理学、帝国晚期国家与社会关系)、林立(唐宋诗词、清词及民国时期词的写作、海外华人社区古典诗词写作)、李志贤(唐代赋税与经济史、武则天研究、海外潮人历史与文化、潮州善堂研究)、李子玲(中文代词、中文赞美词、代码转换、汉语教育)、劳悦强(儒家思想、早期道家思想、佛教故事、佛教在中国的同化与文化互渗、古代女性生活)、王昌伟(宋明清思想史、军事史、地方史、福建社群的跨国网络)、潘秋平(上古汉语语法、汉语历史语言学、新加坡华语)、石毓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苏瑞隆(汉及六朝文学、赋、志怪小说与传奇、民间信仰与道教)、黄贤强(近代中国民众抗争与抵制运动、清末政治文化社会转化、东南亚美国与澳洲华人比较研究、东南亚客家领袖与社会、英属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人研究)、容世诚(16、17世纪中国戏剧、粤剧)。
【日本】
东京大学:
户川芳郎(中国古代史,儒学)、川原秀城(东亚思想史、科技史)、大木康(中国明清文学、明清江南社会文化史)、斯波义信(宋代商业史、华侨及华人研究)、马场纪寿(古代印度佛教与上座部佛教)、沟口雄三(中国思想史)、小寺敦(先秦时代的家族和家族关系)、土屋太祐(中国佛教思想史)、大野公贺(民国时代的文学与文化)、中西俊英(唐代华严佛教)、平山久雄(汉语言语音学)。
京都大学:
冨谷至(楼兰文书、中国制度史、中国民族学、中国思想史)、夫马进(中国明清社会史、东亚关系史)、吉川忠夫(中国古代思想史)、林巳奈夫(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考古)、池田秀三(汉魏时期学术思想)、辻正博(魏晋南北朝隋唐史)。
大阪大学:
森安孝夫(中亚史、西藏史)。
日本东北大学:
高橋睦美(漢魏六朝道家思想)、佐竹保子(中国古典文学)。
庆应义塾大学:
国分良成(近现代中国政府与政治,“亲华”)、川本邦卫(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藏语研究)、冈晴夫(中国戏剧史)、藤田祜贤(中国文学史)。
早稻田大学:
稻畑耕一郎(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考古及民俗文化)、毛里和子(当代中国政治与对外关系、中俄现当代史、东亚国际关系)、福井文雅(中国思想宗教史)、芦田孝昭(中国古典文学、闻一多研究)、平林宣和(中国戏曲史)、泽田瑞穗(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哲学)。
日本中央大学:
妹尾达彦(唐史)。
神户大学:
村井恭子(隋唐史)。
九州大学:
荒木见悟(明朝儒学与佛学思想史)。
立命館大學:
松本保宣(唐宋史)。
私立日本东海大学:
千叶荣(中日关系、中日文化)。
新泻大学:
关尾史郎(敦煌学)。
明治大学:
气贺泽保规(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德田武(中国古典文学)。
爱知大学:
水野明 (中日关系史专家,明清基督教史)、安本博(中国哲学史)、中嵨敏夫(中国文学史)、加加美光行(中国近现代史)。
关西大学:
小岛佑马(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松浦章(东亚海洋史)、陶德民(日本汉学研究、中日关系)。
信州大学:
久保亨(中国近现代史)。
日本西南学院大学:
王孝廉(中国神话研究)。
创价大学:
池田温 (中国中世纪史、前近代东亚文化交流史、敦煌吐鲁番学)。
追手门学院大学:
伊原泽周(中日关系史)。
立正大学:
岩本笃志(魏晋南北朝史)。
上智大学:
顾琳(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香港】
香港科技大学:
张灏(中國近代思想史、政治思想史)、傅立萃(中国美术史)、李中清(社会科学史)、崔大伟(中国政治和政治经济学、中国农村的发展、中美关系、国际政治经济学、东亚国际关系)、丁学良(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和全球化)、沙伯力(中国民族关系)。
香港大学:
饶宗颐(古文字学、敦煌学、经学、古典文献学、中印关系史、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宗教)、梁其姿(明清社會史、近世社會文化史)、李家树(中國經學、唐宋詩詞,以及中文語法學,詞彙學和語義學)、单周尧(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出土文献、粤方言、《左传》)、徐国琦(中国国际化历史)、冯客(中国近代史)、詹杭伦(中国文学史)。
香港中文大学:
科大卫(华南宗族、中国商业史、香港史、中国各地之地方史、历史人类学,“有可能是全世界课题经费最充裕的人文学科学者”。)、李歐梵(近现代文学文化研究)、丁新豹(晚清外销画、香港华人社会史、广州及澳门历史)、陈方正(中国科技史)、温伟耀(宋代儒家道德哲学)、邓思颖(汉语言)、刘笑敢(中国哲学)、冯胜利(韵律句法学、训诂学、历史句法学、对外汉语教学)、林庆彰(经学、日本汉学、图书文献学)。
新亚研究所:
刘楚华(古代思想與文化、佛教與文學、莊子、戲曲藝術與文學)、陈志诚(中文教育、中国古典文学)、邝建行(辞赋学)、卢雪昆(新儒家哲学、道家哲学)、宋叙五(中国经济史)、李锐清(中国古代诗歌和诗学)、郑炯坚(荀子研究)。
香港浸会大学:
陈致(經學與先秦歷史文化、史傳文學、中國古代詩詞、兩周金文、清代學術)、卢鸣东(经学、中韩礼学比较研究)、刘楚华(古代思想與文化、佛教與文學、莊子、戲曲藝術與文學)、费乐仁(西方传教士汉学研究,中西哲学对比)。
香港城市大学:
张隆溪(中西比较文学及跨文化研究)、范家伟(中国医学文化史、中国科技史、魏晋南北朝史、秦汉史)、郑培凯(二十世纪昆曲传承、12-17世纪陶瓷下西洋、茶与中国文化、经典翻译与文化思维)。
香港岭南大学:
戴仁柱(宋史)、蕭欣浩(战国文字学)、冯建明(中美关系史)、史耐夫(中英关系史)。
香港理工大学:
朱鸿林(中国近世尤其明代的思想、社会及政治历史、宋明理学经典、明人文集)、黄居仁(理论语言学、汉字义符系统、谭景辉(近现代中外交流产生的文化现象)。
【中国台湾】
中央研究院:
黃進興(近世思想史、宗教文化史、史學理論)、王汎森(明清及近代思想史、文化史 )、林富士(中国古代宗教史、医疗史)、陈弱水(中国思想史、唐史)、邢義田(秦汉史)、钟彩钧(宋明理学)、王瑷玲(中國古典戲曲、文學批評與理論、明清文學與士階層文化)、胡晓真(明清敘事文學)、吕妙芬(明清学术思想史)、石守謙(中国艺术史)、黄克武(中国近代思想史)、康豹(中国宗教)、洪金富(元史)、張琨(汉藏语言学、中国方言学)、李贞德(中国妇女史、文化史)、吴汝钧(佛學、儒家、老莊道家哲學、京都哲學、現象學、歷程哲學、純粹力動現象學)、劉錚雲(明清社会史)、柳立言(宋史)、陈永发(中共党史)、陳國棟(經濟史、明清史、臺灣史)、林满红(中国近代史)、顏娟英(美術考古)、于志嘉(明史)、何漢威(中国近代经济史)、蔡哲茂(甲骨文、金文)、祝平一(中西交通史、科技史)、林玫仪(词学、古典文学批评、敦煌学、陶渊明诗)。
国立台湾大学:
宋文薰(史前考古学)、蒲慕州(古代宗教史)、梁庚堯(宋代社會經濟史)、古伟瀛(中国近代天主教会史和史学方法)、甘怀真(中國古代政治史、禮制與皇帝制度研究、東亞王權與儒教)、吴展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宋代學術與思想史)、周婉窈(台湾史)、李文良(台湾史)、吕绍理(臺灣史、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城市史)、陈翠莲(战后台湾政治史、日治台湾政治史)、张嘉凤(中国天文史、中国医学史)、方震华(宋史)、王远义(近代中西思想史、中國學術思想史、中西資本主義的歷史發展)、衣若兰(中國女性史、明清社會文化史、中國史學史)、张慧宏(中西文化交流)、傅佩荣(老子哲学)、李贤中(中国哲学思想方法、先秦名家哲学、墨家哲学、中国逻辑学)、杜保瑞(宋明理学、易学)、蔡耀明(大乘佛学)、佐藤将之(儒家哲学)、林明照(先秦儒道哲学、魏晋玄学)。
国立政治大学:
刘祥光(宋史、中国近代社会文化、教育史)、刘维开(中國近現代史、近代中國政治制度史、民國檔案與史料)、王德权(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史、中國政治制度史、中國社會史)、彭明辉(近現代中國史學史、史學理論與方法)、周惠民(中德关系史)、薛化元(憲政史、臺灣史、近代思想史)、罗彤华(社會經濟史、隋唐史、法制史、敦煌吐魯番學)、杨瑞松(中國思想文化史、心理史學、史學理論)、朱静华(中國繪畫史、中國現代繪畫史、博物館學)、刘季伦(明史、中國通史、中國思想史、明清思想史、中國現代思想史)、陈秀芬(明清史、醫療史、文化史)、金仕起(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醫療史、中國古代社會史)。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林丽月(明史、明清社会文化史、妇女史)、陈丰祥(中日关系史)、吴文星(台湾史)、朱鸿(明史、明代政治史、明清陵寝文化、明清古籍文物)、吕春盛(魏晋南北朝史、中国中古史)、刘纪曜(中国近代思想史)、陈登武(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中国法制史、影视史学)、叶高树(清史)、蔡渊洯(台湾史、中国社会史)、吴志坚(中国近代史)、陈慧芬(中国现代史)、邱荣裕(台湾文化史、中国近现代史、客家文化研究)、石兰梅(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艺术史)、潘朝阳(两岸及东南亚儒学研究、区域地理思想)、张昆将(东亚儒学、中日思想比较研究)、江柏炜(海外华侨换人研究、侨乡研究、东亚建筑与城市)、藤井伦明(宋明理学)、潘凤娟(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欧美汉学、经典翻译与诠释、基督教与中国文化)。
国立清华大学:
李弘祺(东亚教育史、中国教育史、比较史学、宋代文化史)、黄一农(科技史,軍事史,術數史,東西文明交流史,季風亞洲史,考古學,宗教學)、李卓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近代地方史)、赖瑞和(唐代官僚體系、唐代物質文明和日常生活、唐朝與東西方的交流、西方漢學、中國書目學)、钟月岑(中國近現代史、中國近代科學史與公衛史、中日外交與文化交流史、思想文化史、性別與社會史)、廖咸惠(宋史、社會文化史、民間宗教與信仰)、马雅贞(近世與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研究、圖像史、藝術史)、杨儒宾(中国思想史)。
天主教辅仁大学:
林桶法(台湾史、历史文献学、中国现代史)、戴晋新(先秦史、中国史学史、史学方法与理论)、陈君恺(先秦史、宋史、中国科技史、台湾近现代史)、克思明(中国现代史、中国共产党运动、国共关系史)、张四德(美国华人史)、米丹尼(Daniel McMahon)(清史、中国边疆史、国共关系史)、陈方中(中国基督教史、中西交通史)、高郁雅(中国新闻史、近现代政治社会史)、张省卿(中西文化交流、殖民建筑)、陈识仁(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城市史、历史地理、史学史)、许毓良(清代军事史、清代社会史、台湾史)、陈福滨(两汉哲学、宋明理学)、张家焌(道家哲学、中国哲学)。
中国文化大学:
黄沛荣(周易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林冠群(中国民族史、藏族史)、桂齐逊(隋唐五代史、中国史学史、中国法制史、中国通史)、陈清香(中国美术史)、陈立文(中国现代史、口述史)、赖福顺(清史、清代台湾史、中国文化史)、罗独修(中国上古史、中国上古文献研究、中国文化史、中西思想与科技发展)、张瑞德(中国文化史、中国现代化问题)、王明荪(辽金元史、宋史、中国文化史、史学史)、嵇若昕(中国文化史)、王大智(中国美术考古、中国艺术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罗纬中(中国书法史、古书画鉴定、金石学)、许贤瑶(台湾近代史)。
国立中央大学:
司徒琳(十七世纪中国政治与思想史、东亚与世界史研究、中国文献学与史料学)、汪荣祖(中国近代思想史、中国文化史)、王成勉(明清史、中美关系史、基督教在华研究)、周振汉(明清社会史、国民政府时期政治史)、李力庸(台湾农业发展史、台湾社会经济史)、齐茂吉(中共党史、两岸关系史)、吴学明(台湾开发史、客家文化研究、台湾文化史)、郑政诚(近代台湾史、区域研究)、周芳美(中国艺术史)、朱建民(宋明理学)、汤祖汉(儒学与康德哲学,牟宗三学生)。
国立中正大学: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政治史、碑志研究)、杨维真(中国近现代政治史、中国军事史)、孙隆基(中美文化,“擅长以心理学分析手法研究历史”)、雷家骥(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古民族史、中国史学史、史学名著)、廖幼华(隋唐五代史、魏晋南北朝史、历史地理)、李淑卿(中国艺术史、台湾艺术史)、李若文(台湾史、文化比较研究)、宋存勋(宋代社会史、宋代财政史)、甘德星(清史、内陆亚细亚史、清代档案)、张秀蓉(明清史)、张建俅(战后台湾史、中国近代社会史、租借史)、宋振宏(中国中古史、北亚草原民族历史文化、中国史学史)。
东吴大学:
王秋桂(传统戏曲、民间传说、宗教仪式、西方汉学)、黄兆强(中国史学史、史学研究方法、中国历史文献学、清代学术史)、徐泓(明清社会经济史、中国城市史)、蒋武雄(辽金元史、明史、中国边疆史、中国古代生活史、中国灾荒救济史)、关玲玲(中国现代史、民国政治史)、李圣光(中西交流史、晚明文化社会与思想)、刘龙心(中国近代史学史、学术思想史)、何萍(中俄外交史)。
国立中兴大学:
吴政宪(日治台湾时期电力史、通讯史)、罗丽馨(明清社会经济史)、吴昌廉(秦汉史、简牍学、史学史)、王良行(中国经济史)、宋德喜(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社会史、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史)、林正珍(史学理论、中国近代思想史)、林时民(中国史学史)、王明珂(中国少数民族、游牧社会、历史人类学)、刘瑞宽(中国艺术史、中国近现代史)。
国立成功大学:
林瑞明(台湾文学史、台湾文化史、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萧琼瑞(台湾美术史)、王健文(先秦思想与社会史)、陈梅卿(台湾宗教史)、郑永常(中越关系史、明史、东南亚华人史、中国海贸史)、陈玉女(明代佛教史、明代社会史)、刘静贞(宋史)、林德政(中国现代史、国共人物与战争、口述历史)、郑梓(现当代台湾史)。
东海大学:
蔡仁厚(先秦儒学、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史)、丘为君(中国思想史、史学方法与理论、近代中国)、唐启华(中英关系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外交史)、张荣芳(魏晋南北朝史、中国史学史、中古社会史)、翁育瑄(唐宋史、家族史、妇女史、法律史)、徐慧琪(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史、近代中国性别史)、林显庭(中国美学、魏晋哲学、六朝佛学)、蔡家和(清初哲学、易学、老庄哲学、宋明理学)。
国立交通大学:
刘纪蕙(台湾文学与文化研究、东亚现代性思想、视觉文化与跨艺术研究)、陈光兴(亚洲文化研究、东亚学术思想与知识状况、去殖民理论)、朱元鸿(社会思想史、当代社会理论、文化研究、都市民族志)、邱德亮(文化史比较研究、史学理论与史学写作、饮食文化史)、陈奕麟(文化研究、社会理论、历史变迁)、王智明(亚洲现代思想)。
国立台北大学:
陈俊强(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中国法律传统)、蒋义斌(史学史、中国思想史、宋史)、李朝津(史学研究方法、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东亚外交文化史)。
淡江大学:
黄建淳(中国玉器研究)、杨育镁(中国通史、辽金元史)、王樾(中国近现代史、清史、中国近代思想史)、林煌达(宋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吴明勇(台湾史)。
慈济大学:
林安梧(中国哲学、比较哲学、宗教哲学、佛儒争论)。
元智大学:
詹海云(中国儒学、清代学术史)。
大洋洲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纪丰员(中国现当代文学)、梅约翰(中国思想史、中国哲学史、佛教哲学、新儒学)、杜博思(中国当代地方宗教、民间秘密宗教)、白杰明(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近现代史,出版多部中文杂文集)、Benjsmin Penny(中国现当代宗教与精神运动)、Jane Golley(中国经济的转型与过渡)、邓利杰(中国城市与城市社会,包括社会治理、移民、中产阶级、房地产与不平等问题)。
悉尼大学:
泰韦斯(中国现当代史)
昆士兰大学:
黎志刚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莫纳什大学:
孙万国(中国现当代史)。
拉特罗布大学:
费约翰(中国现当代史,中国问题专家)。
*部分海外学者中文译名参照柯若朴(Philip Clart)的《西方学者的中文译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