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育感悟语文教学

【教学札记】一个人的同课异构——我上《孔乙己》

2019-03-13  本文已影响84人  芳语文

                          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我上《孔乙己》

                          岐山三中  侯会芳

今日,我要和孩子们聊的是《孔乙己》。这个悲剧式的人物,确实能够引发很多话题。不过,我更希望看到孩子们在课堂上的思维流动。

第一节是五班的课,一开课孩子们就从小说最后一句“大约孔乙己的确是死了”聊起。讨论的关键点为“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经过一场激烈的争论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1.作者用“大约”一词是因为“我”并没有亲眼目睹孔乙己的死,只是从唯利是图的掌柜从粉板上抹去了孔乙己的欠帐来猜测。2.“的确”涉及的内容就多了。从课文第九自然段“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可以看出,在众人的生活里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从孔乙己每一次出现在咸亨酒店时众人的取笑中,可以看出他只不过是大家的笑料;从被丁举人打断腿后,他生活无法自理且不再与人争辩可以看出他的精神世界已被无情摧毁。一个无依无靠举目无亲,既不属于“长衫主顾”又被“短衣帮”排斥在外的断腿老人,在那个人性扭曲冷酷无情的社会里,死是他的必然结局。由此看来,“大约”与“的确”一点儿也不矛盾。孩子们的讨论虽然只看到了文字表面的意思,但已经涉及了孔乙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不急,我们慢慢来。

这时,有个女孩小声嘀咕:“杀死孔乙己的有几把刀呢?”这个问题多么引人深思啊!何不顺着这个问题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下去呢?于是,文本一次又一次被孩子们拿来品读,那些隐藏在文字里的密码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孩子们寻找孔乙己悲惨结局的一个又一个线索。

第二节是六班的课。孩子们的关注点会是哪里呢?速读小说之后,孩子们的目光很快聚焦在第四自然段第一句话“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不过孩子们关注的不是整个句子而是一个词——“唯一”。为什么说他是“唯一”的呢?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唯一”呢?首先我引导孩子们为孔乙己寻找亲人和朋友,可惜的是小说中没有一个亲人的蛛丝马迹,而且孩子们发现孔乙己甚至连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朋友呢?短衣帮、咸亨酒店的掌柜、小伙计和长衫客被孩子们扒拉了个遍,可是没有一个人能和朋友二字沾上边。孔乙己,似乎是一个游离于众人生活外的“可有可无”的人,是鲁镇的“边缘人”。

此外,孩子们再从人物描写入手,发现他的“又脏又破”的长衫是咸亨酒店的“唯一”,发现他只能和短衣帮一起站着喝酒却满口之乎者也,发现他时而偷窃还自欺欺人,发现他总以读书人自诩却有着没有进学的软肋……当孩子们把这些发现归纳到一起的时候,一个活灵活现的孔乙己出现在人们的笑声里,一个结局悲惨的孔乙己在哄笑声中又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这就是鲁迅笔下“唯一”的孔乙己,一个让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孔乙己。

前后两节课,不同的阅读视角决定了不同的课堂起点,然而最后殊途同归于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直指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五班的孩子思辨性强,善于求异,善于发现问题,善于从矛盾处入手进行解读。六班的孩子崇尚逻辑,善于求同,善于运用材料具体论证求得结论。这两节课的课堂生成没有华丽的外衣,更没有热闹的形式,完全是立足于文本的三者对话,透着原生课堂的真诚、真实、朴素和深刻。

叶圣陶老先生说:学习语文不能要求速成。这就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讲求速成,课堂上急于求成常常会欲速而不达。我们要引领学生去发现去思考,带着自我阅读体验从文字中品析感受意蕴培养思维,一点一点,像培育一片庄稼地一样,期待芳香各异的果实。这,就是我和孩子们的课堂,也是我一个人的同课异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