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言菊语】一节微型课反思
今天下午,在学校录播室如期进行了国培讲课磨课活动。反思这节课有几点失误之处,现梳理如下:
一、基本功不扎实
在书写课题时,虽然有了指导学生书写意识,但由于平时自身对书法研究不多,也努力想去提高一下自己的三笔字,但,总是以事情多为由没有坚持下去,所以,粉笔字一直是自己的软肋,特别是在书写“秋”字时,右边“火”字的笔顺是点,撇,撇,捺。在备课时,我特意查了字典,所以,书写时没有出错,错就错在没有把间架结构安排好,“秋”字在写时偏旁穿插忽略了,造成字的整体看起来不紧凑。当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只是担心超时,所以,现场没有修改纠正,这应该算是课前没有多次练习造成的,纸上谈兵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熟能生巧,大概就是这样的道理吧?当然,普通话虽然没有出现大的说错地方,但也还需再进一步加强训练和注意。
二、思路不够清晰
在美美地读这一环节,我先是安排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分组读、比赛读,配乐读,齐读。这样的教学意图,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因为在《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非常重视。四个学段的阅读部分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教学建议部分也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被认为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感情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的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朗读不仅仅是一种技能的训练活动,更是一种主体的生命活动。朗读与“理解、把握、体验、领悟”等密不可分,学段不同,侧重点不同。基于这样的目标和要求,为了使学生能够真正读出感情,第二环节我用读出味道来引导学生,《山居秋暝》首联用叙述的口吻读,颔联,颈联用轻快的语调读,尾联用肯定的语调读。虽然后面还有美美地品这个环节,但这一小小环节朗读的指导是很到位了,但也占用了大量时间。课前我已经意识到这一个环节的问题,但是,不知是把放在第一个板块中进行,还是放在第二大板块美美地品合适?时间紧来不及调整,所以在讲到这个环节时,我的思路彻底乱了,好在我知道接下来的是哪个板块,所以,也把整节课完整地呈现了出来。
三、整节课大约超五分钟
超时,是在一备一上时,就出现的问题,在修改教案时,我也注意了这方面,一再压缩,直到上午修改到一千八百多字,我才觉得满意了一些,可,今天下午不凑巧的是电脑死机了,所以,课件上的内容没办法显示出来,为了让听课老师知晓,有些内容必须读出来,比如每句诗的意思,所以耽误了时间,这样的超时应该也算在意料之中吧!
当然,这节课我还是有一些收获的,比如,课前我设计了两种板书,讲课时又设计出了第三个,并且,这第三个是我最满意的。还有诗人王维介绍,我没有按照常规做法只是让学生读一读,而是让学生从读中找出有用的信息。知道王维年轻有为,才华横溢,趁机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避开了作者介绍不高效的误区:程序固定,机械呆板。内容庞杂,难以消化。形式单一,缺乏生动性,趣味性。
这节课给我的启示: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教材只是一个例子,教师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知识的创造者,也不只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课堂的参与者。语文课要上得扎实、朴实、厚实。正像叶澜教授所说:“课堂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立足课堂,认真教学,我永远在路上。
【菊言菊语】一节微型课反思 【菊言菊语】一节微型课反思 【菊言菊语】一节微型课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