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课程”的形成
有效“课程”和优秀成绩并不是相一致的,有效的课程不一定会带来优秀的成绩,优秀的成绩也并不意味着课程一定是有效的。这就是教与学的不良趋势,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矛盾:上好课,成绩不一定好;成绩好,不一定是好课。
所以,我们常常会遇到,课堂活跃、师生活泼的科目最后考试往往会受到批评。而那些死气沉沉,甚至于只勾画考点给学生死记硬背老师直接不讲的科目往往总体成绩要好,并得到各级领导的表扬。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23年,我有与众不同的“风格”:宁愿本班成绩比别的班级成绩低(原则上要尽力争取只低于五分以内),也要以学生的快乐学习为主。
所以,我每一届的中考成绩都不太乐观(均比别班低3-5分),但学生都学得非常开心。更为有效的是一旦升入高中,学起语文我带的学生都比其他学生学得轻松,成绩比较理想。
三年后,五年后……参加了工作的学生,也留恋我的课堂,在不同的节假日里他们还会回来找我并提出想到我的课堂上再做我的一次“学生”。
我没有高深的理论总结我的课型,总结我的上课风格。或许说,我的语文课是不太符合教学标准的,甚至教完一届我不知道我教给了学生什么语文学科知识,因为我所授予学生的太多太多。
有时候我也会因为自己的这些语文教学“风格”感到紧张,感到茫然。当然地,也期待有更好的评价标准来评价学生和评价老师。我想,这是不可能,或者说眼前不可能实现。我明白,现行的评价标准也有他们的合理性,我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让自己太迷失方向,离上级的教育教学管理及要求不要太远。
近日,深读了《人是如何学习的》和张文质老师的卓著《教师的“微革命”》的“有效教学”内容,我又肯定了自己以往的教学“风格”。
张文质老师赤裸裸地抨击了当前课堂的不良之风,甚至否定了“优秀教师”的产生方式。张老师说:有独立精神和教学风格的老师是不容易得到认可的!好吧,就算我找到了“依靠”,找到了自己执着“犯错”借口,找到了自己执意违背常规教学的理由。
读到《人是如何学习的》之中的“课程”形成,我更找到了继续发扬自我教学风格的支柱。文中写到:“课程”由学生的问题和观念以及学生与老实的互动形成。
确信了!虽然我做得不是那么的完美,但我的课程拥有了“学生的问题”、“学生的观点”,也有他们与我的互动。犹如,有部分领导所反对的:老师和学生不要“嘻嘻哈哈”,我不知道与学生的“嘻嘻哈哈”错在哪里?
因为他们是领导,我还是有点收敛,但过不了多久我又“放纵”了。
当然地,有《人是如何学习的》中的有效“课程”形成理论职称,我或许在今后的教学中更“放肆”,让学生更能充满对我的知识的折服、道德的肯定和情感的依恋。其他,我无所畏惧。
可能也会有所遗憾,毕竟我、或者说我们是生活在一个共同体中,要在一个共同体中做好自己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