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教育行走一起写吧读书

生命的另一种姿态——《失落的一角》共读札记

2021-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先主山下梁波涛

文/涅阳三水

作者及作品简介

谢尔·希尔弗斯坦,诗人、插画家、剧作家、作曲家、乡村歌手。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绘本作家之一,他从未学过画画,但他的绘本作品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1.8亿册。

1974年《爱心树》的出版轰动文坛,一举奠定了谢尔在当代美国文学界的地位。

在此后几十年,该书畅销不衰,累计销量超过550万。其他脍炙人口的作品还有:《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阁楼上的光》、《人行道的尽头》、《往上跌了一跤》、《爱心树》等。

谢尔的作品,有些睿智,不拘泥于礼节,有一种奇异的天真。

他把儿童文学从花园和教室的局限,扩展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却又充满惊喜的新奇领域。

他的绘本作品幽默温馨,简单朴实的插图和浅显的文字中,充满淡淡的人生讽刺与生活哲学。

在美国,只要书店卖儿童书,就一定会卖谢尔的作品。

故事情节

一个圆缺了一角,它一边唱着歌,一边寻找那失落的一角。

有的角太大,有的又太小,它飘洋过海,历经风吹雨打,终于找到了与自己最合适的那一角。

它们组成完整的圆,但是圆却又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所以它轻轻放下已经寻到的一角,又独自上路继续它寻找的征途……

这是谢尔·希尔弗斯坦最好的作品之一。

它可能是你最快读完的一本书,但恐怕也是得花上一辈子咀嚼的一本书。

谢尔以最简洁有味的线条和文字,阐释了一则有关"完美" 与"缺憾"的寓言,令人们思索无限。

行进中的它,好不容易追寻到那失落已久的一角,却无法与自己一同前行。

这是该失望?该守候?还是该继续前行?

三个班委的理解:

孩子们的问题,纠结在一个点上,那就是圆应该不应该抛开那个找到的点,或者说应该不应该继续再寻找下去。

我们天使班的班长张涵欣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她说:“从丢失到寻找,再到找到,圆经历很多事,这些事都是那一角没有存在的情况下完成的,就是说它可能已经习惯了那一角的不存在,所以,即便是找到合二为一,也是没有共同的经历的两个独立的部分了。”

体育委员张清淼是个较真又认真的男生,他不同意班长的意见:“从丢失的那天起,圆一直在寻找它,为的就是有一天能够圆满。所以,它不应该放弃已经找到的那一角,而是应该作为一个完整的圆,继续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语文课代表赵雅思的见解特别有味道:“圆的选择遵从了它的内心,在经历丢失和寻找的过程之后,它已经明白,如今的它,还有丢失的那一角,都已经成为独立的存在。就像破碎的镜子,即便再黏合,碎掉的裂痕依然存在。所以,它放掉那一角,继续自己走的路。”

听着,感觉和班长的观点有些类似,都提到了独立存在。

两个组长的见解:

男生组长宋志远善于思考,善于分析,他发言很是有深度:“丢了的东西,永远回不来。圆在丢失了那一角以后,努力地寻找,总想让自己变得完美,其实,即使再找回来,也是已经有裂痕的,不可能再恢复如初的。这让我想起断臂的维纳斯,残缺不全,也是一种美;残缺的人生,也是一种人生。”

女生组长米佳佳读书比较多,她的发言也比较给力:“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找回来,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在丢失和寻找的过程中,这个圆可以独立,那个一角也可以独立。所有,没有必要去寻找原来的那个一角。故事里说的寻找,事实上,是在寻找生命里的另一位姿态,听风听雨,看云卷云舒,那一角,是不是原来的那一角不重要,重要的是可以替代的那个存在。”

这个见解,确然令人耳目一新,感觉很棒!

。。

故事结束,离开教室,脑海里出现了完整这个词语。

圆失去了一角,的确已经不再完整,可是,它一边固执地寻找,寻找之后又做出了放弃。

对于这种寻找与放弃的行为,在完整与残缺之间,挣扎徘徊了许久,意识到完整不完整其实不重要。

重要的是,在寻找的过程中,那些非同一般的经历,那些遇到的人与事,那些看到的风与景,那些认识的另一些人,都是完整与残缺过程中必然的呈现。

所以,完整有完整的风采,残缺有残缺的神韵,无论哪种存在,都是生命的必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