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的必修课

2018年12月19日,又是一个周三,19时整,青椒计划的必修课程正式开始!这次有幸走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李宝敏教授的课堂,听李教授为我们带来的《核心素养视点下的学生发展与教学》精彩课程,从国内到国外,有理论有实践,从过去到未来,有老师有学生。从各方面对“核心素养”进行了详细又专业的阐述。

[课前思考]
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下学生怎么发展?教师如何教学?这是看到课前预告时我脑中首先出现的三个问题。听完李宝敏教授的分享,我对“核心素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节课对于我们这些新上岗的教师来说非常实用,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如今,中国基础教育已经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无论是大学教师还是中小学教师都应加强自我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农村学校的房子变漂亮了,设施改善了,未必就是实现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的提高、观念的转变,才是农村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核心。教育是生命的艺术,只有当教师的生命被唤醒,教育才是有生命的真教育。做为新时代的年轻乡村教师,修炼核心素养,从各方面提升自我,这是我们的必修课。

[课程内容]
热身与研讨:三个问题
•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如何解决和应对?
•中国教育发展要到哪里去?新路向是什么?
三个视角
挑战 机遇 创新
您学校存在吗?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六大挑战
个性 灵活 优质 创新 公平 均衡
1.公平、均衡:目前在班级授课下从学生学习的视角下会存在公平和均衡的问题
2.优质、创新:现在我们追求的是优质和创新的教育
3.个性、灵活:我们最后要做到的是学生的个性化,学生在学习时的灵活性。
(两个视角)
思考:那么在当今,在面向全体学生时,对于个别学生的个性化问题,我们做教师的应该怎样面对呢?怎样对学生给出有效的支持呢?
我们应该为学校教育提供什么支持?(四个视点)

视点一:宏观背景与政策解读
@教育必须改革
思考: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经济社会和信息社会。那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就需要培养怎样的学生。
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关涉教育应培养什么人(教育目标)
在以前,主要注重学生的认知、操作、非常规操作技能,现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专业思维和复杂的沟通能力。李宝敏教授举个例子:在1969年之前对学生的要求是读、写、算,在现在呢?需要的核心能力是沟通、交往、问题解决
“教育必须改革,否则30年后孩子们没工作。对于教育来讲,我们需要重新认定、思考我们的教育方式和目的。我们的孩子今天的教育如果依然围绕数学算得快、背书背得好,可能麻烦就来了。人类无法与机器相比,记性比你好,算得比你快,插上电,从来不忘掉,从不停止。”这是马云先生在首届世界智能大会上说的话。
总结:在这样的需求下,我们的教育必须进行改革。

信息社会时代背景不仅关涉目标,而且关涉教育内容、方式、方法……
技术是生产力,技术彻底改变了我们的……
沟通6
学习
聚会
社交和联系
工作、找工作&创新
了解我们的生活
技术对旧有的社会工作机制进行调整,废除就业终身制。

@教育改革发展方向(把成人和成才融为一体)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围绕当前的问题与挑战给出了解决路径与具体战略部署,如:《规划》从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优化结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战略任务。
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和法制意识。
•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
•强化实践动手能力。
创新育人方式,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方面提出以下几个要求:
•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改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条件。
•完善教育质量标准、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测制度,构筑质量保障体系。
教育改革:关注当今时代背景
从教育领域看,当今世界教育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确保包容、公平和有质量的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成为世界教育发展新目标。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学习者为中心,注重能力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个性化学习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
(一)着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课程教材体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要求:打造具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
课程实施满足个性化发展要求
变革学习方式
(二)深化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努力完善考试评价制度
•建立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
•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规范考试评价要求。

视点二:学生学习的微观分析
随时、随地、随意地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1.学习资源更加丰富
2.学习方式更加多样
3.学习途径更加灵活
4.学习时间更加不限
启示:应更加关注学生“会学”比“学会”重要,培养终身学习力。

视点三:我国教育发展新路向
思考:中国教育改革发展要到哪里去?
新路标1:重新定义目标
学校教育更多地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从知识教育到素养培养,从知识取向教育走向育人服务。
教育改革方向,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1.以个人发展与终身学习为主体的素养模型。
2.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园情怀,更加注重自助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
3.以发展学生个性、关照学生兴趣发展与发展潜能、以合作能力与沟通交流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与发展为核心。

在“创新驱动发展”国家战略下,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必将置于重要地位!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培养什么人?
一、培养目标
1.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2.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
3.具有自助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二、课程设置
1.学制与课时
2.课程类别
3.开设科目与学分
4.科目安排

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的重大主题: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
1.解决“三维目标”的割裂目标问题。
2.实现我国课程目标的科学化与具体化。
3.由于核心素养本身包含了探究过程,将带 来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
4.体现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和国际视野。


究竟什么是“核心素养”?
背景:《教育部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把核心素养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深化下一步工作的关键因素。
概念:所谓“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又被称为“21世纪素养”。
五大支柱: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学会改变
所有框架共同素养:
合作、交通、信息通讯技术素养、社会和文化技能、公民素养(5个)
国际上所有框架都提到的素养:
创造性、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开发高质量产品(4个)
核心素养的实质:
1.指向于培养21世纪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全球化时代的“新人”。
2.将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复杂问题和处理不可预测情境所形成的能力和品格。
3.既包括跨学科核心素养,又包括学科核心素养。

中国学生的发展核心素养
1.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只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2.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
三个方面:分为文化基础、自助发展、社会参与。
六大要素: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时间创新。
内涵解读
1. 双重指向:核心素养兼顾“个体发展”与“社 会发展”的双重取向,既指向个体的终身 发 展,又关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 其公民养成。
2. 具有整体性:核心素养不是个体所具备的 可分化的能力,框架或要素的罗列。而 是“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和集合 体”,是个体在不同情景的问题解决过 程中知、行、为一体的整体资质的综 合表征。
新路标2:重新定义课堂
基于知识的课堂、基于关系的课堂
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学生”
改变只见知识不见人,课堂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如何拥有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更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学生建构起个人知识,发展学生素养,关注学生的需求,意义建构过程,课堂情感交流的场所,而非简单的知识输入输出过程。
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促进更多的合作交流与分享。

新路标3:重新定义教师
从仅掌握“教学技能”走向“拥有更多学生知识”。(案例:总也睡不完的觉)
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再是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需要拥有包括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学习问题归因、个体差异的识别、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教师是教育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教育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知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精准识别不一样的学生的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节奏、认知特点,从而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给予学生适切的支持。
什么是学生知识?
(案例:李玉平作品)
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再是精
以往优秀教师会更有丰富的“学生经验”,这个孩子在这一类问题上粗心,擅长XX题型,这些是日积月累积累的带有主观色彩的“学生经验”,它表现为一种直觉,无法被较大范围辐射。而“学生知识”则需要从大量案例或数据中提取分析、建模,并实现可转换、可迁移、可辐射和可操作。
新路标4:重新定义学习
MIT学习理念:教育本身是我们给予别人的东西。 学习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能力。
尼葛洛庞帝说:“教育本身是我们给予别人东西;而学习是我们自己赋予自己的能力。”(2015年,11月19日,北京)
教育应肩负起什么责任?发展“学习力”。(一个5岁孩子在电脑上用编程画圆)
关键:赋予学生建构图景的机会,动手做的过程,行动后的反思。
尼葛洛庞帝:“ 在过去,数字化设备和互联网在两方面改变了教和学。一是让学生自己有能力去自主学习,而不是让老师教。第二是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能力,过去学习知识是你问一个问题,我来回答。但在未来,比学习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事情是获取知识的方式。 ”
尼葛洛庞帝教给我们很多东西,比如learning by doing,学生给一个东西,先把它做出来,而不是老师给一个答案记住就好。标准答案是思考的大敌,因为你只记住一个答案。——爱奇乐教育集团CEO潘凯鹏

研究学生的学习,发展“学习力”。
1.驱动力:学习(动力系统)
2.认知力:会学(认知系统)
3.情境力:会学会用(情境系统)
4.调控力:能学(调节系统)
学校教育应更多地承担起“授人以渔”的责任
让学生“会学”比“学会”更重要,重视学生学习力发展!

新路标5:重新定义教学
有限的教学时段 跨越时空,开放融合。
跨越时空,开放融合。
例子:说一说英语教学的瓶颈有哪些?
语音不标准?
语言学习需要语境,尤其是语言应用情景?
学生表达不能得到个性化关注与指导
学生学习兴趣不足
……
少儿趣配音:
学习个性化:学生做演员,场景支持,配音演员,从后台到前台。
学习社会化:分享形成学习社区,共享与互评,加粉丝,加好友关注。
学习自助化:自学单词,自己积累词汇。

“互联网+”思维:开放
1.开放资源:走出教材式教学,理解课程,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应用拓展学习资源。
2.开放活动:课内课外一体化,改变“默、背、记”作业设计,让学生报真实的场景中学习,丰富体验,发展经验。
3.开放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开放体验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知行合一。

面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追求“四化”
面向核心素养课程教学:统整化,活动化,深度化,情境化。
@整体化的要义:
整体即联系,整体即组织,整体即整合。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使知识习得转化为素养发展。
1.联系——知识联系视角
•孤立的知识不仅没有活力,甚至不能存活。
•知识只有在联系中才能生长,才会产生新的知识。
•任何知识总处于联系之中,时间上处于历史的联系中,空间上处于结构的联系中。
•构建知识的“亲缘”关系图,建构知识空间。
•联系是一种能力,知识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直接联系(显性联系)和坚决联系(隐性联系)。
2.组织——学生学习视角
•组织就是建构学习就是知识建构与意义建构的过程。
•教育知识经过分化、重组、整合、改造和转换,形成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和知识形式。
3.整合——课程角度
学科内统整:四体一位
学科内部应该打通教师要以整体联系的眼光组织设计和处理各章节,各单元和各知识点的关系,让学生在整体中、在联系中、在比较中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将知识“竖成线、横成片”,形成立体、开放、整体的知识结构。
@情境化策略:问题开放,情境真实,事件生活化
为何情景对学生学习多重要?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景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活动化策略:体验感悟,过程参与,实践体悟
活动化策略的要义
活动化:追求智慧生成的课堂。身心灵结合。
动画对应的是静止化和惰性化,要让学科知识和学生的思维活起来,首先必须要让学生动起来。求知不是静坐、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实践体验,感悟的过程。离开了个人的体悟,知识是无法转化为素养的。
@深度化策略:高阶思维,批判性思维,迁移转化
深度化要义: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话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是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视点四 :教育发展新路向——建构对教育新理解
“核心素养”视点下的教育理解
教育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是一种行动的方式。——杜威
1.教育不是一个精心培育特定一种或几种花朵的“花园”;而应该是呵护各类花草原始生态的“自然保护区”。
2.学校生活理应成为生命中最富色彩的体验,不仅仅是读书,还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幸福的,充满阳光的。
3.教师不能过高估计自己所教学科的价值,也不能仅仅把教学价值定位在本学科上,而应定位在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人的全面发展上。
[课程结语]
让我们的课程立体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多样化,这样才能真正走向学生学习的转型和核心素养的教学。



[课后反思]

时代已变,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这就要求人要具备适应这个时代的需要,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教书育人职责不变,但教书育人方式要变。这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要转变观念,跟上时代步伐,先要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

首先,要有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对于以传承文明为己任的教师,应该说教师的全部价值就在于思想。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的“思想”要求就会越来越高。而教师的思想首先更多的体现为对于工作的态度。一个工作态度端正的人,也就是价值观正确的人。一个优秀的教师理当是道德的楷模,是一个善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人,也是一个优秀的团队合作者。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一个教师不应只是学生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做人做事”的引领者。优秀教师不但要会教书,更要会育人。

其次,加强学科素养,深度教学。课堂首先应该是呈现学科知识的课堂,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试想,如果老师对自己的学科知识都是一知半解,又怎能在自己的课堂上游刃有余,让学生体验到专业学科之趣呢?因此,做为教师,扎牢专业知识基础。我们的专业素养虽然是在大学打下的基础,但更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完善。终身学习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必由之路。一个未来的优秀教师应具备这样特质:爱读书、肯钻研、勤反思、善合作、乐奉献。

再次,要有生活素养,创建情境化教学。生活素养就是要将生活有机地融入到课堂中,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学习。比如我们可以课堂上用歌声为学生解乏,我们给孩子讲讲故事,比如加入青椒计划,参与一些课程或活动,给远方的同学写封信,我们带孩子进行生命体验,让学生在欣赏中活跃思维就值得提倡。把最常见的生活缓压方式搬进课堂,用“生活+学科”的形式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创设情境教学环境,用生活还原课堂。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应该具备和不断培养这种生活素养。

另外,要有大学科素养。学科无设限,作为一名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吸引到学生的目光,还应该具备全科学习的观念与素养,这样就能够在讲授学科知识时旁征博引,进而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我们要懂得教育规律。这就需要教师突破学科教学的界限,多阅读一些教育学书籍,学习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注重教育教学规律,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比如马云乡村教师获得者,河南濮阳的王艳着老师,一个普通的数学老师,却把数学与童话链接,成为写作女王。我们也应转变思维,提升自己这方面的素养。


最后,应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素养,建立互联网+思维。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师生不再是单纯的课程传授者与接受者,而应成为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授人以渔”,要从课堂教学主角变为配角,从台前退到幕后,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激励者和合作者。师生关系是双向的、平等的、民主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如今,课堂教学改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时代出现种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教师不能固守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应成为“活水”,不断地汲取新知识,而且能熟练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积极探索“互联网+”背景下的课堂教学。 加入青椒计划,遇见互加,遇见美丽乡村大课表,把优质教育资源链接到课堂,分享给孩子,学习知识的同时长见识,这就是最好的应用。

提升核心素养,这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课,路径很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眼中有人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所以永远保持一颗热爱的心很重要,这就需要我们要养成好习惯。读书的习惯,学习的习惯,反思的习惯。总有一天我们会告别青椒计划,那我们之后该怎么办?我们不能放弃读书,不能停止学习,我们要继续反思,继续书写故事。寻找学习培训机会,挑战自我,与优秀的人为伍。为梦想努力,我相信,我们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