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信息技术下的“智教”课堂模式实践

谁影响了期末成绩?

2022-07-17  本文已影响0人  汉说信数

中山小学 林汉铭

杜威说:“持久地改善教学和学习的唯一途径,在于以一切要求思考、促进思考和检验思考的种种条件为中心。”

正是这样,想要让自己有所提升一定离不开坚持不懈地思考,有时只需一个问题就值得我们琢磨很久,直到把它完全想清楚。这一周,我依然针对A、B两班的期末成绩展开研究,挖掘影响期末成绩的“影响因子”。

这一想法,来源于王绪溢博士引导我做了一次回归分析。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指的是确定两种或两种以上变量间相互依赖的定量关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多用于数学建模上,适用于生活各个领域。

【相距甚远】

起初,我们猜测课堂参与度可能是影响期末成绩的一个重要因子。于是,我们将AB两班期末数据和AB两班4个月份平均课堂参与度进行了回归分析,并整理数据如下图:

A班回归分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到A班R方=0.035。R方表示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也就是方程能多大程度解释因变量的变化情况。从R方=0.035可以看出,期末成绩和平均参与度之间的拟合程度只有3.5%,也就是只能解释3.5%的变化。不仅如此,通过显著性验证,F的显著性0.167>0.1,即回归方程未达到显著水平。两者数据表明A班参与度与期末成绩没有相关性。

B班回归分析

从表中我们可以得到B班的R方=0.093,说明期末成绩与平时课堂参与度之间的拟合程度只有9.3%。F的显著性0.026<0.1,课堂参与度和期末成绩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两者数据表明虽然关系显著,但是对于因变量的变化解释程度有限,期末成绩可能是由很多因数共同影响,而参与度的影响比较小。

分析到这里,和我们原本猜想的结果相差甚远。原本觉得必然关联的两件事,事实上却没有很好的相关性。那是不是表示这次分析就毫无价值呢?我认为不是,恰恰说明一点:在课堂上如果只是一味地提高孩子们的参与度,是无法直接影响期末成绩的。

【柳暗花明】

在发现参与度和期末成绩并未呈现很好的相关性之后,我一时间“无法接受”。王博士提议可以将课堂答对率与期末成绩做一个回归分析,也许会是一个突破口。以下是AB两班答对率和期末成绩的相关数据:

A班

从表中可以看出R方=0.193,且F的显著性<0.1。数据表明A班答对率与期末成绩成中度相关,回归关系非常显著。

A班

从表中可以看出A班答对率对于期末成绩的影响系数为0.757,显著性为0.001。即每增加A班答对率1个单位,期末成绩就能提高0.757个单位,且这种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从两组数据可以看出,A班答对率是期末成绩一个比较重要的影响因子。接下来,再来看看B班情况:

B班

从表中可以看出R方=0.535,且F的显著性<0.1。数据表明B班答对率与期末成绩成高度相关,回归关系非常显著。

B班

从表中可以看出B班答对率对于期末成绩的影响系数为1.127,显著性为0.000。即每增加A班答对率1个单位,期末成绩就能提高1.127个单位,且这种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相比A班,B班答对率和期末成绩之间的回归关系更加显著,且拟合效果更好。结合两个班级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到:答对率和期末成绩成强相关性,且回归关系非常显著。这就说明答对率是影响期末成绩的重要元素。

【理清因果】

回归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两个结论:1.一味地提高课堂参与度是无法直接影响期末成绩;2.提高课堂答对率可以有效地提高期末成绩。

现在理一理其中的因果联系。为什么答对率和期末成绩相关性这么高呢?首先,它们同属于“检测”,两件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检测学生学习的掌握程度。其次,说明课堂命题的方向和期末检测的方向保持一致。正是教•学•评三者保持一致,才会出现日常答对率和期末强相关表现。反之,如果教•学•评三者不一致,那么很有可能出现平时答对率和期末成绩不匹配的情况。

那为什么A班答对率和期末成绩之间没有出现很强的相关性呢?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不应该差别很大,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班的在答对率和期末成绩的相关性上差别较大的情况呢?是否还有数据解读被遗漏?

下面是AB两个班级的平均课堂参与度与每月参与度之间的相关性统计数据:

A班

A班每个月的参与度和平均参与度之间的R方值分别为0.183、0.173、0.149、0.437,两者之间相关性不高,这就表明学生参与度不是那么一致。即某部分孩子时而参与课堂,时而游离课堂。解读到这里,我就联系到平时的课堂,由于种种原因,A班今年3-5月课堂整体状况确实不好,多学科老师对于班级的课堂表现意见较大。这样联系起来,就和数据完全吻合。这里不由地引发我猜想是不是因为参与度无法保证了,所以答对率和期末成绩被波及受到影响?

B班

B班每个月的参与度和平均参与度之间的R方分别为0.808、0.717、0.738、0.767,两者之间相关性非常高,这就表明学生参与度非常一致。即参与的孩子始终都在认真参与。这就更加让我确定“参与度和答对率之间可能存在相关性”。

以下是B班参与度和答对率的回归分析数据:

R方 显著性F

R方=0.13,且显著性F<0.01。说明参与度和答对率成中度相关,且回归关系非常显著。

系数

B班参与度的影响系数为0.666,显著性为0.008。即每增加1个单位的参与度,就可以提升0.666个单位的答对率,且这种影响非常显著。

由此可见,参与度虽然并没有直接影响期末成绩,但它却中度影响了答对率。

【启发】

从几个方面的回归分析得到:

参与度中度影响答对率,而答对率有高度影响期末成绩。一味地提升参与度,而没有提升答对率,想要提升期末成绩也是徒劳。

这也为后期教学带来启发:1.在之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答对率来预估期末成绩,如果发现答对率较差,可以早期发起干预。2.提高参与度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答对率,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参与情况,优化课堂形态让孩子积极参与课堂。对于课堂参与度较差的孩子,必须进行持久性地关注和引导。

对未来思考的启发:在近几次数据分析的经验积累中,慢慢可以发现数据反向指导教学的科学性和重要性。教师的成长是螺旋式的成长。但如果没有数据加持分析问题,上升速度是非常缓慢的,甚至长时间会发现自己一直在一个层次上不停打转。而数据分析,会加速思考,进而解决问题,使螺旋就变得有方向,上升速度也在加快。

最后,特别感谢王博士没吃午饭,对我的悉心指导。感谢大学舍友华东师范大学吴晶博士半夜在回归分析解读上对我的帮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