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的那些事
教师为何需要成长?怎么成长?
众多问题已不为鲜,倘若作为教师承认“教书人不读书的现状”,倘若作为教师能意识到教育发展需要老师不断革新自我,那么认可教师需要成长已是必然。
然而,又怎么成长?
成长方式固然很多,提得最好最多的是“自我成长”。但于我而言,也最信奉的是:
第一,朱永新教授的“三专模式”
“专业阅读”,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
“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上前行;
“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的肩上飞翔。
第二,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
“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实践”。
鉴于此有效的、规范的、共同式的成长,于是“引领”极为重要。
我认为“引领”靠的是影响力,然而就目前现实而言,要影响他人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首先,受自身水平制约
要想引领他人,引领者自身要有一定的水平,要能一定程度影响他人,至少在一定范围内有一定的“召唤力”。
这一点没人质疑,我们也深信:想要引领他人的人是胸有成竹的。
但是,我常常喜欢开玩笑地讲这么一句话:有能力的人那么多,别人凭什么相信你,追随你,并向你学习?
换句话说:你想带他人,他人并不需要你带,这个事实很明显。
比如,我的“七乡教学名师”协议中有一个项目就是要求每学年带两名青年教师,并做不少于十个课时的指导。
说来好笑,全校近一百二十名教师,我堂堂一个省级骨干教师、县内为数不多的正高级教师(全县3人),竟然“招募”时没人报名和我师徒结对。
要靠“强行”安排,那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那就起不到良好的“传帮带”作用。
“你想帮他,他未免喜欢跟你”,对吧?
这就是水平,或者说影响力问题!
其次,教师成长意识淡薄
目前教育界,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教师的成长意识普遍淡薄。“吃老本”、不讲求教育新理念和新方法、依然以教师为中心等不良现象大有存在。
因为缺乏创新,缺乏挑战,缺乏成长,所以他们无法感受担当后带来的更多喜悦和成就感。
就这一点而言,除了所谓的晋级需要学分的激励机制外,确实非常有必要出台一系列鼓励教师成长的有效的、可操作性强的激励机制才是促进教师阅读的上上策。
特别最明显的一点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喜欢读书的老师和不喜欢读书的老师根本上没有太大的差别,因为我们对老师的评价机制大多是成绩。
而现实是“成绩和老师读不读书几乎没有关系”,不读书的老师成绩也会好,反而读了书的老师课堂倒是好了成绩却不太理想。
就这样,在“读与不读一个样”的形势下,教师阅读任重而道远。
再次,工学矛盾严重
由于学校工作的千头万绪,忙碌成为了教师们的一道风景线。我不想过多去阐述,最大的一个问题时“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极其严重”。
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应付、应付、再应付,甚至于课堂教学都成了副业。
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做思想工作、劝返、家访、做痕迹材料,加上班级管理和其他兼职管理,再加上家庭、生活。
不知道“时间到哪里去了”?
说实话,能完成上述工作,能正常吃饭、睡觉,已经是顶呱呱了,哪里有时间学习,读书。
就好比我,完成了上述工作,今天没有时间安排读书,就仅仅把现在的这篇写作结束,我估计也得深夜两点左右。明早还得六点起床,各种准备,到校上班,我的睡眠常常就在五个小时内,甚至于很多时候没有午休时间。
我为何坚持?我想要什么?我得到了什么?
我能坚持,他人能吗,有需要吗?
一切都是那么现实。
但是,要强调的一点是,也有很多很多的有教育梦的教育人比我付出的更多更多,我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粒种子。
因此,即便那么艰辛,那么违背身体健康,我还是一再呼吁,作为教师要敢于担当,做一名学习型教师,做一名学生爱戴、家长喜欢的教师。
为了教育事业,我们不仅仅要争做优秀,并要走向卓越;
为了教育事业,我们不仅仅要己立立人,并要己达达人。
在成长的路上,在引领的路上,哪怕我们做不到更好,我们也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