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评说】张玉新教授评课
从理想的设计到顺畅地实施取决于扎实的功底
——评曹公奇执教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吉林省教育学院 张玉新
曹公奇老师本职是“教头”,并非亲自操练的“士兵”,偶尔试试身手也属于“玩票”,这对于大多数从事教研工作的人来说有难度,教研员更多情况是干说不练,“瘸子打围坐着喊”,敢于“是骡子是马拉出拉溜溜”的并不多,有为难情绪可以理解。基于这样的认识,评价这节课就不能以一线教师中的新手教师标准,也不能以普通成熟教师的标准,而是要以专家型教师或学者型教师的标准去评价。因为他并不经常上课,一旦上课就必然带有“示范”的意味,就本节课看,从他自己的教学反思中知道,这是一节“复习课”,学生此前学过本课,因而由他执教自然就是在“示范”。以“示范”为标准,本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首先是教学设计的目标明确。本轮课程改革即将落幕,新的一轮已经拉开序幕。可是,本轮课改给大家打下的烙印最深的是什么?三维目标,这个本来是课程目标,但在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领导的“高压”之下,三维目标已经被异化为课堂教学的目标。在全国大型的赛课中,在省市区县的各种评比中,要是不用三维目标来写教学目标,你死定了。关于三维目标的问题,我曾经在某次大型评比中向主办方提出质疑,但是不了了之;在我省的一些市县搞调研工作,同样指出上课教师对教学目标的不当设置,意见也不被当地教研员采纳。看一些著名教师的教学设计,同样存在课程目标取代教学目标的事实。客观因素很重要,教师个体也解决不了。但就主观因素而言,教师自身能不能捍卫起码的教学尊严,却主要取决于自身对专业的认知程度。在这样的背景下,看曹老师的教学目标是怎么设置的:
1.品味词句,探讨词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词作的意境。
2.学习本词映衬烘托的表现手法及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写作特点,体会豪放派词作的风格特点。
从词句入手,这是语文课的入口,在此基础上才能理解作品的情感与意境,这个顺序合乎语文学科的学习规律;对作品的艺术特点的品味自然是语文课的主要任务,也是课堂教学的着力点,对作品风格的鉴赏则是本课的最具个性化教学目标。综合来看,第一个教学目标是“普遍性”的,是每一节语文课都适用的;第二个目标是“特殊性”的,是本课所独有的,这就是执教者要精心钻研、探索、确定的,取决于执教者对文本的价值判断,这是十分见功力的。教师的教学层次与底蕴,往往从其设定的“个性化”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因为曹公奇老师首先是一位研究者,这个目标的设定是他研究者视角的具体呈现。我们甚至可以不必看他的课堂教学,一看教学设计就能判定一节课的层次。当然也希望一些名师在各处布道时,认真研究教学目标,别贻笑大方。
当然,曹老师这两个教学目标的文字表述似可再简化,由现在的70字压缩到50字以内,因为目标文字表述的精炼过程,也是教学目标高度抽象的过程。
其次是教学实施的过程流畅。将教学设计与课堂实录对比就会发现,从设计到实施进行得非常顺畅,这意味着他的教学设想绝大部分都得到了实现,因此是一节很完善的课。一般说来,教学设计仅仅是教学的“图纸”“蓝本”,是静态的文案,设计得再好,在实施中会发现,有的是不能用的,可能是无视学生的知识需求;有的可能低估了学生,在实施中是有所突破的;有的则高估了学生,同样没办法实现。曹老师这节课得弥足珍贵之处恰恰是设计的基本上都得到了落实。
因为是一节“复习课”,对文本内容层次的问题不会形成理解的障碍,因此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教学设计从豪放与婉约的文坛掌故入手,在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加深了对本课所选苏词风格的理解;因为柳永的作品也是刚刚学过,恰好可以作为对比的基点,从而盘活了学生的“先用知识”,触动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课堂的起点得以确定,所引的材料成为解读文本的必要因素,这是很值得一提的,因为经常看到一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旁征博引”,显得很博学,可是除了炫耀自己,所引与文本没有必然联系,学生难以驾驭,不仅没有成为文本解读的要素,反而成了负担,因为这些“旁征博引”的材料,比现在要学习的文本难度还大,就如同我要叫你完成一个不难的动作,可是我却先要你学习一些比这个动作更难的来热身。
当然,预设的延伸拓展杨慎的《临江仙》没能落实,使得从思想情感上与苏词作比较未能实现,在一定意义上说算是一个小缺憾,但是曹老师有预案:如课堂时间紧,可留作课后作业,这就保证了课堂教学在结构上的圆合,与草书的两字之间的运笔一样,形断神连。
再次是教学风格的朴实厚重。看教学实录就会发现,这是一节朴实无华但厚重有根底的家常的“示范课”,其示范性也在于朴实厚重的风格。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名气很大的教师,在各地不同课堂,上同一节课,真是一个人的同课异构!问题在于,人家先设定了一套程序,不管是什么课,都按照自己的这个烂熟的套路“有序”展开,无视学情,一味炫技,充其量处在关注教学技巧的“精彩”上,虽然这些名师可能岁数也不小了,却坚定地走技术至上主义,崇尚的是繁琐的哲学,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曹老师这节课的可贵之处,恰恰是平淡,是充分考虑学情、是围着学生转圈子,而不是把学生纳入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圈套之中。
当然,曹老师自己也认识到了,他对学情还是有所高估,虽然是当地最好的学校的最好的学生,但面对有哲理难度的文本,对于缺少生活积累的学生而言,是难以走进其中的;就连教师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年轻教师、中年教师、退休年龄的教师,对这首词的理解同样存在巨大差异。这一点我和曹老师经常犯相同的错误,而矫正的方法是经常深入到学生当中,这恰恰是我们教研员到基层学校上课的一块短板。
新的一轮课程改革即将来临,不过大有用四个核心素养取代三维目标的意思,希望作为资深教研员的曹老师仍然坚守自己的“本真”语文,坚守语文之道,而不是简单适应即将风靡的某种口号。
作为同行,上述意见仅为同道之间的切磋与琢磨,不同意见可以继续讨论、辩论。
(选自顾之川主编《名师语文课·高中卷》,山东教育出版社,2019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