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呵护每一颗心灵
乡村学校留守儿童居多,为了生存他们的父母不得不外出务工,而孩子的教育就只能“扔”给老师。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的内心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性格封闭,不愿与外界接触,很难适应环境的变化。由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与呵护,导致留守儿童情感的严重缺失,多数表现为焦虑、抑郁、自卑。这样的孩子多数表现为不愿与人交往,将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们没有游玩的小伙伴,对学习更是失去了兴趣。
在我的班级上有这样一个孩子,他的性格比较内向,平日里很少与同学交往,上课也很少参与到教育活动当中。作为新老师,当时我并不了解情况。只是注意到他的与众不同,记得有一节课,我当时也特别好奇。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别的孩子都高高地举起手臂,希望老师能给自己机会,而只有他将头埋得很低。我也是出于好奇,便点了他的名字。当时,教室里一阵唏嘘,听到名字的他也是特别的意外。他像一尊“佛”一样端坐在那里纹丝未动。我带着“愤怒”走到他的面前。他像个闷葫芦似的一声不出。为了不耽误其他同学上课,我也只好“妥协”。从此,我便给他贴上“闷葫芦”的标签。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他是一个留守儿童,一个特殊的留守儿童。前些年,父母外出打工不幸遇到事故双双离开了他,也就从那时候起他完全变了一个人,再不多言多语。听到这里我很惭愧,我在不了解情况下为他贴上了“标签”。当时,我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老师,我很想跑过去好好抱抱他,跟他说声“对不起”。
后来,在我的课堂上我开始关注他,一个温暖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一句轻声的问候,时间久了,他也会回我以微笑。记得那是冬天的一节课,我邀请同学朗读课文,平时积极的同学高高的举起手臂,有的学生甚至还在嘴里不停的喊着“老师,老师……”。我无意中一暼,竟然发现他也将“手”举了起来,时高时低看得出他在犹豫。我顺势说“今天我们请XXX同学来朗读”。至今他惊奇的小表情我还记得,他缓缓地站起,羞涩地低下了头。看到这种情况,我及时走过去轻轻地对他说:“别怕,勇敢一些,有老师呢!”可能是听了我这样说,他不再好意思拒绝了吧!一字一句地读着,虽然有些“吃力”,但却很用心。当他读完后我就有针对性的给予表扬,也让其他同学一起送上掌声,并鼓励他下一次要勇敢的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从那以后,我发现在我的课堂上他慢慢变得主动了,课下也会主动与我打招呼。
通过这件事我觉得作为老师要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要阅读每一本不同风格的“书籍”。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值得教师潜心阅读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