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海文荟初中语文语文教研

对《藤野先生》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9-05-08  本文已影响30人  陕西省名师于红梅工作室成员
对《藤野先生》教学的几点思考!

语文教学是“以语文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主张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

 

对《藤野先生》教学的几点思考!

《藤野先生》是一篇纪念性回忆文章。所谓“纪念者”,无非就是表达对某位故人的怀念之情。还记得郁达夫《怀鲁迅》巴金《怀念萧珊》杨绛的《老王》等等,在这篇怀念的文章里,语言具有鲜明的鲁迅风格,如果教师能讲透,学生以后再遇到鲁迅作品,便不会觉得艰涩难懂。比如:课文里的“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准确传神的词语有:“黑瘦、八字须、声调、眼镜、大小书、衣着等”。还有一个极容易错过的细致情节。“清国留学生、盘辫子”的情节,尤其是“在辫子已经成为清朝臣民愚昧、落后的象征的20世纪初,留日学生有的游走于新思潮与旧势力之间,用帽子遮挡自己的辫子,却又不肯真正剪掉,有的还招摇过市、丑态毕露。”这里用了夸张的手法揭示本质,厌恶嘲弄之情跃然纸上。

对《藤野先生》教学的几点思考!

鲁迅文学之精髓,不仅仅因为他是文学家,思想家。还在于他更是思想的旗手。他散文中的特点还有明显的杂文特点,即善于运用-----“曲笔”,也就是委婉含蓄的笔触来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如:清国留学生的形象,文章不说“丑态百出”,而是用了两个比喻来形容,不说仙台的居住环境有多差,只说那里蚊子多。幽默、诙谐、嘲讽的的意味深入人心。

与此同时,在这篇文章中还有“设迷式结构句法”-----先说对某事的结果或者感受,引起兴趣,再介绍经过,铺陈前因,引导我们探究缘由,最后“抖包袱”。比如:“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东京无聊、路途萧索、仙台尴尬”引出藤野先生的出场。

对《藤野先生》教学的几点思考!

再次回看教过的课文,不依靠惊人的题材、离奇的故事和俏丽的语言,这篇朴实无华的文章,可以通过语言学用开掘出如此深刻的主题。古人论文有言:“唯造平淡难”,《藤野先生》可谓范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