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之旅NO.4未来的课程
未来教育是什么模样?我不知道,但未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不确定。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职业会消失,同样有些工作无可取代,比如专家思维工作、复杂的交际工作。未来,我们的孩子们要从事的是现在还未出现的工作。
北京之旅NO.4未来的课程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写的《今日简史》一书提到:
我们当下的学校教育教给孩子太多的信息,太多的既有技能,而技术的发展可能让这些东西很快过时。想适应未来的世界,现在我们该教给孩子的是“4C”,即:北京之旅NO.4未来的课程
批判性思考 (critical thinking)
沟通 (communication)
合作(collaboration)
创意(creativity)
或者说,学校不应该太看重特定的工作技能,而要强调通用的生活技能。最重要的是能够随机应变,学习新事物,在不熟悉的环境里仍然保持心智平衡。
未来的课程是什么样?宋雈教授的《乡村校本课程开发》一课,让我窥见未来课程的模样:未来的课程可能是将工作和学习相结合的实践课程,可能是跨学科的统整课程,可能是跨越地区边界的游学课程,还可能是社会各界都参与开发的融合6课程。
北京之旅NO.4未来的课程 北京之旅NO.4未来的课程不管哪种类型,未来的课程都不再是一本教科书就能容纳的,这是我们教师需要面对的现实,将国家课程校本化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主题。
宋老师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用鲜活的实例为我们讲解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他提到,校本课程只是载体,想它与传统课程相比,更加贴近孩子们的生活经验,拉进了孩子们与知识之间的距离,通过对校本课程的学习,达到国家课程的目标。
北京之旅NO.4未来的课程课堂上,崔教授还让我们以所在区域特色为课程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自己开发课程。
北京之旅NO.4未来的课程我们小组以黄河魂为主题,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从地理、文化、经济、环保四个方面探寻课程资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所有思维的火花。
北京之旅NO.4未来的课程其他的小组还以“茶马古道”、“奶茶”、“羊”、“牡丹”、“土豆”为主题,设计了贴合当地特色的校本课程,虽然我们短时间之内不能把握宋教授这节课程的精髓,但足以让我们打破以往的思维定式,努力尝试开发出有地方特色、学生乐于易于接受、符合国家课程要求的校本课程。
其实说到底,课程只是载体,只是知识呈现给孩子们的形式,比如我们可以结合我们当地的特产“苹果”,让孩子们这样学习:阅读有关苹果花、苹果的诗词,在班级内举办诗词朗诵大会;收集苹果生长资料,认识花朵的结构、果实的结构;统计灵宝各地区苹果甜度与海拔高度的关系、产量和价格的关系;根据亩产量及市场价格计算总收入……
用这样“接地气”的资源,学习语文、数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既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又达到课标要求,是我们今后可以尝试开发的新课程。
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怎么全面发展?课程先行!我们每位老师如果都能这样创造性地开发课程,何愁孩子们的综合素养不能提升?何愁他们不能面对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