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基于“三教”理念的数据分析促进师生协同发展研究》教学反思

对比数据,反思课堂

2023-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山黄小海

福州市中山小学 黄小海

本周教学《因数倍数的认识》一课时,在课尾进行学情检测时,得到了两个差距较大的数据,五年1班正确率仅为70%,五4班正确率却为89%。本节课为起始课,学生知识基础的差异对本课影响并不大,因此回看课堂记录,想从课堂记录中寻找造成差异的原因。

两个班级课尾检测数据

现象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整节课一共由四个活动组成:活动一学生自学课本内容,活动二,夯实基础以练促学,活动三,辨析判断深入探究,活动四,课堂末尾检测练习。通过回看课堂记录,主要区别如下:

区别1:概念学习后的交流方式不同。完成活动二基础练习之后,五年1班的教学活动是计时2分钟,直接要求学生小组交流练习内容;五年4班的教学活动是先进行同桌对话,计时每人30秒,再计时用1分钟的小组交流确定小组结论。

区别2:答后的教学策略差异。五年1班在随即的活动三辨析活动中,第一次作答的正确率是54%,2分钟的小组交流后,正确率就达到了94%,接下来教师挑1人回答后,结束本活动。而五年4班第一次作答正确率只有16%,小组交流后的第二次作答也只有39%,接下来教师挑人,多名学生辩论,最后教师还介入辩论讲解,才结束活动。

两个班级辨析题正确率对比

分析

区别1中,同桌对话每人分别计时30秒再1分钟的小组总结相比直接2分钟的小组交流,学生的课堂参与率肯定更高,为什么随即的活动三课堂活动正确率会这么低,而在接下来的课堂末尾检测中正确率却反而更高呢?我想主要的原因就在于五年1班表达交流的机会少于五年4班。区别1中4班的每人计时30秒,落实了大部分同学的微表达。这部分对于因数倍数概念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的第一次表达体验是造成课末检测题中B选项8和16谁是谁的的倍数判断中,4班判断正确的人数多于1班的原因之一。而在接下来的活动三中,由于1班二次作答的正确率达到94%,而4班正确率只有39%,因此4班在随后进行了大量的全班交流辩论,在辩论中让更多的学生加深了概念的理解,而1班只挑了改变选项的1位同学回答后就结束了本次活动,从最后的检测结果来看,显然这是不够的。

反思

1、课堂中的小组交流要真正落实到每个人,还是需要单独的提供计时,共用的时间总是有更多摸鱼的可能,通过单独计时,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表达面与倾听面,让学生体验更充分。

2、二次作答后才出现的高正确率,教师接下来的挑人验证思考是极其有必要的,既是给全班学生一个总结消化的时间,也是给该学生一个进一步反思表达的时间,而需要挑几个人,可能更多的需要根据第一次作答的正确率,比如这节课出现的第一次作答50%正确率的情况,也许可以随机挑改变选项的1人,再老师主动挑1人进行验证回答,或许最后的教学效果会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