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教育行走心理

读点心理学系列笔记之二十二

2022-01-07  本文已影响0人  先主山下梁波涛

文/涅阳三水

童年期的年龄范围,是六七岁到十二三岁,是小学阶段,是医生的学习活动奠定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时期,是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学龄儿童的主要记忆策略:复诵策略组织策略,系统化策略,巧妙加工策略。

复诵策略是指有意识的重复诵读,诵习所要记住的信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童年期儿童都能自发的运用复诵策略进行记忆。

组织策略指把所要实际的材料按其内在联系加以归类等进行实际儿童运用组织策略,随着年纪的升高发展变化。

~~

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理解补偿性关系。

童年期是认知发展的具体运算阶段,本质特征,是依赖具体内容的逻辑思维:经历一个思维发展的编制过程,不能摆脱形象性的逻辑思维。

思维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儿童概括能力的发展,词语概念的发展和推理能力的发展。

概括能力的发展包括三个层面:直观形象水平,形象抽象水平,初步本质抽象水平。

推理能力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演绎推理能力,归纳推理能力和类比推理能力的发展。

~~

在儿童期有了新的思维构成,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掌握守恒。

守恒即概念的掌握和概括能力的发展,不再受事物的空间特点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抽象概括。

童年期儿童逐渐达到各类概念的守恒。达到数概念守恒和长度守恒在6~8岁,液体守恒和物质守恒在7~9岁,面积守恒和重量守恒在8、9~10岁,容积守恒要在十一二岁才能掌握。

形成守恒概念的推理方式有三种:恒等性,可逆推理和两维互补推理。

~~

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对儿童的学习成绩,协调人际关系等有重要的意义,它的作用体现在个体对自身发展的能动性影响上。

学者罗滕伯格通过延迟满足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行为。

延迟满足,是抑制欲望的即时满足,学会等待。

儿童的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影响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

认知和策略,榜样的作用,家庭教育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

皮亚杰把童年期道德认知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他律,是道德判断的标准,受儿童自身以外的标准价值支配,主要特点有:根据事情的后果,而不是根据行为者的动机,有权威人物制定的不能改变的规则、规范,必须严格遵守。


道德行为的发展,多集中在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发展方面。

亲社会行为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道德动机的发展(由服从向独立发展,由具体事物的给予为动机,向以社会需要为动机发展)。逐渐形成能舍身处地为需要者着想的能力。需要具备新社会行为的能力及掌握有效的助人知识和技能。

攻击行为最特殊的形式是欺负。

欺负行为的类型有三种:一是直接身体欺负,二是直接言语欺负,三是间接欺负。

小学阶段欺负行为发展有4个特点:随着年级升高而下降的趋势,言语欺负的出现率最高,其次是身体欺负。欺负的性别差异,男生以欺负身体为主,女生以直接言语欺负为主。欺负行为可以预测将来的适应不良,经常受欺负的儿童,通常会导致情绪抑郁,甚至出现自杀行为。

~~

童年期的同伴交往有重要的意义:

是集体归宿感的心理需求,是社会认知和社会交往技能的发展需要,是自我概念的发展,是良好个性品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影响儿童在同伴中是否受欢迎的因素,有许多种,最基本的因素,还是儿童本人的社会交往能力。

影响儿童选择朋友的因素主要有三种:

相互接近;行为品质,学习成绩和兴趣相近;人格尊重,心理和谐并相互敬慕。

父母对儿童控制,主要有三点:6岁以前的父母控制,6~12岁的孩子,由父母和孩子共同控制,12岁以后由儿童自己控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