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改:新课程背景下的“假”语文课及其成因

2019-02-27  本文已影响21人  立恒语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教学改革大潮的奔涌,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内的第八次课程改革也拉开了帷幕。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教育领域里的纲领性文件第一次由“大纲”变成了“课程标准”。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名称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它是理念的更新,它标志着语文教学从此走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沿着这种思路。2003年4月,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也被理念全新的《课程标准》所代替。《标准》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是:“根据新时期高中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 应该说,以“课程标准”为代表的新一轮语文教学改革所提出的理念是令人鼓舞的,在某种程度上是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的。作为语文教师,只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应该是有所作为的。这一点,我们从初见成效的初中课改上是不难体察到的。但是,正像民间流传的俗语——歪嘴和尚念经,再好的经也会被念歪一样,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令人遗憾地出现了许多五花八门的“假语文课”。

多元解读的变味。新课程倡导个性化阅读,倡导多元解读。这本是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思维的好办法。但是,许多老师在实施过程中都使其变了味。如有位老师讲《愚公移山》时,对学生批判愚公破坏生态环境的错误回答竟大加赞赏;有位老师上《雷雨》时,对学生提出的鲁侍萍不要周朴园给她的五千元精神补偿是傻瓜,是没有经济头脑的看法竟不知可否;有位老师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对学生把林冲杀死陆谦等三人的正义行为概括为“残忍”竟不加分辨的称赞为“有新意”……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这种情况说明,多元解读实质上已经变成了教师为单纯追求课堂的活跃,从而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在脱离了文本基础上的胡说。

合作学习的变形。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这种课堂学习方式的实质是最大限度地发挥组内每个成员的智慧,从而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在操作过程中使其变了形。比如拿时下最流行的小组研讨来说,你会发现:有的学生抢着说,有的学生干脆沉默不言;有的在说,有的却低头干别的事情,根本没听;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而更多的情况是“走过场”,教师布置了讨论话题,学生还未充分讨论,就草草收兵。合作学习在这些老师的手中似乎这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自主学习的变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以前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新课改的又一个亮点。但是,在实施时,教师必须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毕竟不同于成年人的自主学习,因此,在操作时,教师必须扮演好组织、引导、点拨、启发的角色,必须扮演好“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而不是撒手不管。可是,看一看现在的自主学习,犯的恰恰是“撒手不管”的弊病;教师走进教室,布置完学习任务后,先让学生读书,接着小组讨论,最后让每组推选一位代表汇报学习成果;在学生这样做的时候,教师则成了一个弄不清自己角色的人:要么在教室里乱溜达,要么在讲台前等待,要么低头看书、看教案。这就是时下流行的“自主学习”。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自主学习呢?笔者以为可以不客气的称之为“放羊式”。

探究学习的流产。为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说,这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好举措。但是,由于旧的观念、旧的体制、旧的教学模式等原因的影响,探究性学习在绝大部分学校、班级、学生哪里流了产。笔者曾不止一次的见到过这么两种探究性学习课。第一种,老师布置一个题目,学生或合作或自主探究其原因、特性、规律等,这个过程大约20分钟;这个过程一结束,剩下的20分钟就是学生发言,发言完毕,教师总结、下课。第二种,老师事先将研究的课题布置给学生,上课时,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讲自己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只是一些片面的、简单的、肤浅的观点加材料式的看法),老师随机对每位学生说上几句廉价的鼓励话,其他学生也乘机鼓鼓掌,临下课时,教师照样是说几句无关痛痒的总结话,一堂课就在这种机械、重复、古板,似乎又不失热闹的模式中结束了。在这两种课中,我们很难见到探究性学习所必需的搜集材料的能力、逻辑思辩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规范的研究方法等等。

课本剧的泛滥。为了发挥学生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地编排一些课本剧是应该的。但是,如果将其滥用,则无异于缘木求鱼,舍本逐末。笔者曾见过这么一种语文课:某校高二年级的几位语文老师在上人教版《语文·必修(4)》戏剧单元时,将该单元的两篇经典话剧《雷雨》和《哈姆雷特》让学生变成课本剧一演而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未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也未对学生的编排给予任何实质性的指导。至于剧中精美的语言,深刻的心理描写、丰满的人物形象更是只字不提;不仅如此,由于学生排演时对剧中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神情语言把握不当,故把两个非常经典的悲剧在演出时变成了学生哄堂大笑的“笑剧”、“闹剧”,学生丝毫体会不到作品真实的美学力量。

多媒体的滥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拥有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动态感好、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等独特优势,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当地使用,会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课堂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现在的情况是,有些教师为了赶时髦,不顾语文学科的特点,为用多媒体而用多媒体,从而导致了语文教学本真状态的丢失,使语文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比如有位教师上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课上她不是引导学生扣住语言、发挥想象在头脑中再造诗歌给我们描绘的美好图画,而是把诗歌中作者苦心经营的4副画面一一制成多媒体课件展现给学生。试想,如此的教法除了让学生一饱眼福,感到新鲜、有趣,除了把诗歌的韵味、魅力教得荡然无存外,学生还能得到些什么?教学还能剩下些什么?

面对上述种种“假”语文课,语文界许多有识之士均撰文提出了批评,但由于种种原因,时至今日,各种各样的“假”语文课依然大行其道;更有甚者,在有些地方还把此类“假”语文课作为或县或市或省一级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推而广之。呜呼!我实在弄不懂究竟什么是语文课!

造成上述种种“假”语文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语文教学中的“造假”之风由来已久。

五六十年代我们唯政治是论,所以语文教学也就责无旁贷地沦为了政治的奴婢。在课堂上,我们向学生兜售地不是语文,而是政治;活生生的语言课完全变成了冷冰冰的政治口号。其间,也有有适之士呼喊过,教育主管部门努力过,但终因政治权势的强大而归于寂灭。改革开放初期,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个大纲是对十年动乱期间语文教学唯政治论的假语文教学的全面清算,可以说是打响了新时期语文教学领域“打假”的第一炮,1986年国家教委颁布了《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该大纲强调:“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教学生学好课文和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进行严格的语文基本训练。”在“教学要求”中说:“中学阶段,要学习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读写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文学知识。”这个大纲对进一步端正语文教学的航向,扭转语文教学中唯政治论的假语文教学有很大的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正当我们竭力扭转语文教学中唯政治论的假语文教学的时候,语文教学中另一种假的风气抬头了,这就是:伴随着新时期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气,刚刚从政治的泥淖中走出来的语文教学又陷入了无休无止的应试的泥坑,语文教学再一次被异化,语文教学再一次走上了制假、售假的轨道。“不闻读书声琅琅,但见习题如海洋”,便是这一时期假语文教学最生动的写照。1995年国家教委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1996年又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供实验用)》。这两部大纲均以素质教育为指导,企图扭转语文教学领域里愈演愈烈的应试风气,使语文教学走素质教育的道路。但由于升学竞争的日益激烈,素质教育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并未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像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的那样: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响,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所以,这一时期的语文教学实际上依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时光流转到21世纪,虽然用面目一新的《课程标准》代替了沿袭多年的《教学大纲》,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假语文仍然大行其道,这一点,前已述及,这里不再重复。

从逻辑的角度来看,我国语文教学中的“假”风之所以长盛不衰,有两个原因:就语文教学内部来讲,对语文的性质和语文教学的目的长期认识不清;就语文教育的环境来看,这和国民低下的语文素养和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对语文教学的糊涂认识分不开。

在语文的性质上,长期以来,“工具说”和“人文说”互相厮打,纠缠不清;在语文教学的目的上,一段时间以“政治思想”为主,一段时间以“能力培养”为主,一段时间以“语文素质”为主,一段时间又出现了以“语文素养”为主的说法,等等。在语文性质和语文教学目的上的这种“墙头草”的糊涂做法,使语文教学一直徘徊在“造假”和“打假”的怪圈中而难以提高效率。

有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年限为7.85年,25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42年。这两个水平只是初中二年级程度不到,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15岁以上国民受教育的水平,与1999年美国人均12.7年相当于大学一年级水平相比,整整低了近5年;与后发型国家韩国(11.48年)相当于高中三年级水平相比,也要低近4年⑴。正因为这个原因,在大众的眼光中,便形成了这么一种错误认识: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所以,凡是会说汉语、用汉语的的人都懂语文教学,都可以对语文教学指手画脚。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学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似乎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了各色人等都能胜任,各种运动都能使用的工具。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在中小学的各科教学中,语文教学也是形形色色的“假货”产生最多的领域。

综观建国60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虽然我们在语文教学方面作了大量艰苦地努力,虽然语文教学中“打假”的呼声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各种各样的“假”语文课始终就未销声匿迹过,而且在某种特定的历史时期还会以一种集体“造假”的形式成批量地出现;同其他学科相比,这真可谓是语文学科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