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好课的一些思考
最近泰山学院附属中学(我所在的学校)有点儿火爆,刚刚建好的新楼,卫生还没打扫完,已经开始承接大型会议和四方宾客了。一个是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骨干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 专项培训, 在附中本部(英语)和附中高铁校区(地理)同步进行;一个是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工程初中道德与法治省级工作坊现场会。
在道德与法治省级工作坊现场会上上了四节公开课,我听了三节,最后一节有课没听成。其中我们学校李欣老师的课最打动人,燃遍全场,掀起高潮,好久没有听到过这么好的课了,很激动,很受感染,很想写点儿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澜认为,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大致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有意义,即扎实。
在一节课中,学生的学习首先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进一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强烈要求,再发展一步,是他越来越会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去。
这样学习,学生才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换句话说,有意义的课,它首先应该是一节扎实的课。
二是有效率,即充实。
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
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
三是生成性,即丰实。
一节好课不完全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和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四是常态性,即平实。
不少老师受公开课、观摩课的影响太深,一旦开课,容易出现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拿着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再没有新的东西呈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及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生成许多新的知识。
公开课、观摩课更应该是“研讨课”。叶澜教授告诫老师们:“不管是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市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她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并强调: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有多人帮着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五是有待完善,即真实。
课不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造假的可能性最大。只要是真实的就会有缺憾,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观摩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很多心理压力,然后做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往往是出不了“彩”。有了问题,才有进步的开始,不能把自己装扮起来、遮掩起来。
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待完善,这样的课称之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像很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追求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心胸才能博大起来,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我觉得李欣老师的课如果按以上标准,基本都做到了。
让学生有话可说的问题设置,比如让学生带来自己的家庭合照,介绍自己的家庭情况。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家是如何孝顺长辈的。有没有让你难忘的一些经历等等,孩子们都抢着说,其中不乏单亲家庭的和说话有些问题的孩子也大胆表达。由此可见课堂气氛的宽松与师生关系的融洽。
让学生觉得亲切自然的自我家庭的介绍,在学生谈完家庭情况后,老师也展示了自己的家庭照片,简介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小家,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感到温暖和鼓励的动作和点评,当孩子说到自己是单亲家庭,妈妈很不容易时。老师先是给了孩子一个拥抱,之后又说无论爸爸在哪儿,来不来看你,他内心都是永远爱你的,这点你一定要坚信。一个孩子说到自己的难忘经历时,说当时耳朵被划开了,缝了好几针,爸妈很着急。孩子讲完,老师用手摸了摸他的耳朵,又说以后要注意安全,尽量少出状况。这些细微的动作和暖心的话语都体现了师者仁心。这也是科技再进步也无法替代的东西。智能机器人再智能也是冷冰冰的,没有温度,没有情感,没有思想。
让学生有所感悟的引领和升华,除了孩子们自己的体验,还把《三字经》等传统文化的经典引入课堂,挖掘中国的孝文化,以及在赡养方面的立法,上升到了文化和立法的高度。
让学生视野更开阔的推荐阅读,在讲到父母对子女的爱时,推荐了龙应台的《目送》《亲爱的安德烈》等书,把课堂学习延伸到了课外学习,让书籍继续浸润孩子们的心灵,提升孩子们的修养。
让学生无时无处不感受到的关爱和优雅,老师的眼神里满是爱意,动作轻柔,语言充满了文学气息,每一段表述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完全是诗化了的语言,节奏紧凑,轻声细语又意味深长。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多年的文化积淀与课题融为一体,内涵丰富平易近人又感人至深。最后的独白说者哽咽,听者动容,全场唏嘘,已经不在是展示课了,已经超越了课堂,是一种人生的境界了。
整节课是润物无声,清新自然,看不到一丝的刻意和雕琢,在平等的对话中交流、体验和升华,大道无痕。整节课很像一件杰出的艺术品,更像一副山水画,有张有弛,超凡脱俗,引人遐思。看似不着痕迹,却是匠心独运,看似轻松愉悦,实则寓意深远。老师把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已经根植于心,幻化于每个细节,又不留一点痕迹,真乃高手。
听一节好课,享受的同时受到触动,引发思考。
我们说学生的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必须先做到。正如19世纪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谁要是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自己,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别人。
教师的劳动是有其特殊性的。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他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部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之中。
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教育者影响受教育者的不仅是所教的某些知识,还有他的行动、生活方式以及对日常现实的态度。这是因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心灵,被学生视为榜样,被学生竭力模仿。
因此,教师要加强自我修炼,努力成为一名“有人格做背景”乃至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以人格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品格。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里,一行字被书写在醒目的位置上:“只有无用的知识,才是最终有用的。”这也正如庄子所言,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努力做个教坛高手,教好有用的知识,更要教好无用的知识。课人合一,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