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故事类作者保护联盟

读点心理学系列笔记之五

2021-12-10  本文已影响0人  先主山下梁波涛

文/涅阳三水

在外界刺激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适应。

感受性提高的过程,感受性降低的过程,都是对光适应和对暗适应的典型性。

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叫感觉后像。

各种感觉器官都能产生感觉后像。

感觉后像有时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同,这种后向叫正后像。

有时候后像的性质和刺激物的性质相反,这种后像叫做负后像。

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就是说正后项和负后项可以互相转换持续的时间与刺激的强度形成正比。

~~

不同刺激作用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

明度和颜色有对比的现象,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也有对比的现象。

在进行感觉对比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把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做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叫做相继对比。

各种感觉出现的对比,分别叫做视觉对比,嗅觉对比味觉对比和温度对比等。

一种刺激能引起一种感觉很正常,如果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叫联觉。

联觉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

~~

对于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

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形成了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高于感觉。

感觉只反映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却认识了事物的整体。

知觉已经达到了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能认识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更高级,但是知觉来源于感觉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都属于对事物的感性认识,所以感觉和知觉之间又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有直视觉引起的知觉叫视知觉,有听觉引起的知觉叫听知觉。

~~

知觉有不同于感觉的特性。

知觉具有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物体的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特性,知觉的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

人们根据感觉通道的容量和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知觉就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当做背景知觉的比较模糊,也就是有选择的直觉,外界物体知觉的这种特性叫做直觉的选择性。

在一定范围内知觉的条件发生了变化,自觉的印象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的直觉特性叫做知觉的恒常性,简称常性。

这种常性有大小知觉的恒常性,颜色、明度、形状、运动,也有恒常性。

知觉恒常性的发生是有条件的,超出这种条件的限度,恒常性也就不存在了。

在知觉外界物体时,人们总要用过去的经验对其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解释出来的特性,叫做知觉的理解性。

~~

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叫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大小知觉,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和方位知觉。

在判断物体大小的时候,视像的大小和物体离观察者的距离,是结合起来起作用的。

观察者,是把视网膜像的大小和距离的远近结合起来,判断物体大小的。

视网膜提供了视觉信息,视线沿,物体边界的扫描运动,提供了洞穴信息,手的触摸提供了触觉信息,这些信息的结合形成了形状知觉。

方位知觉可以以自身作为参照,头顶为上,脚底为下,脸对着的方向为前,背对着的方向为后,左右也可以以身体为参照。

~~

距离知觉是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又叫深度知觉,立体知觉。

人们依据什么线索来判断距离远近的呢?

第1种是肌肉的运动线索。

眼睛的调节作用,要看清物体,总要通过睫状肌的收缩或者舒张让眼睛的水晶体变得平些或者凸显,用来调节焦距,从而看清楚物体。

双眼视轴辐合:用两只眼睛看物体时,两只眼睛都要将视线对着物体,让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像,落在中央窝上。距离越近,两只眼睛的视线所组成的辐合角越大,看东西就觉得费劲儿。距离越远,辐合角越小,看东西就越轻松。

第2种是单眼线索。

物体的重叠。遮挡的物体看起来距离近,被挡的物体看起来距离远。

线条的透视作用。根据线条的透视原理,在平面上也能产生远近的知觉。

空气的透视作用。物体的清晰程度也提供了判断远近的信息。

明暗阴影的作用。根据光线照射形成的阴影来判断亮的地方是鼓起的,暗的地方是凹陷的。

运动视差。在运动的过程当中,看不同距离的物体的效果是不同的,这就叫运动视差。

第3种是双眼线索。

两眼的瞳孔相距大约65毫米,当用两只眼睛同时看一个物体的时候,这个物体在两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是有差别的,这样的有差异的事项就叫做双眼视差。

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最主要的线索。

~~

时间知觉是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应。

时间知觉的产生,可以借助的线索,包括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的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生理活动,心理活动,周期性变化等。

机体生理变化是有节律的,这个节律往往会引起人的行为,也表现出一定的节律,这个节律叫做生物节律。

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节律,一般是以24小时为一个单位的。

运动知觉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物体的运动被知觉到的时候就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知觉叫真动。

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

夜晚月亮从云层里钻出来,都知道是云彩在移动,但视觉的效果却是月亮在动,这叫诱导运动。

屏幕上的一个亮点,本来没有移动盯着它,看时,就有时会觉得它在移动,这叫自主运动。

似动、诱导运动和自主运动,都是把不动的东西看成动的,实际上他们都是视觉的运动错觉。

~~

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歪曲知觉,这种歪曲往往带有固定的倾向。

所以说错觉是一种歪曲的知觉。

你有过这样的错觉吗?用我们的眼睛来看一看,你会产生这样的错觉吗?

或者用尺子画出来这样两条一样长的线段,看一看。

缪勒—莱尔是个什么鬼?

他是德国的生理学家,第1次提出了长短错觉。

错觉产生的歪曲是有条件的。

两条一样长的平行直线,看起来是一样长的,不会产生线段长短的错觉。但是如果加上其他的一些线条,看起来就不一样长了。

这就是说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是必然产生的,这是主观努力没办法克服的。

~~

错觉的产生,还带着固定的倾向。

这个画面不难理解,但是下面的这个画面就有些不容易理解。

这个图看起来是一个螺旋曲形图。

实际上它是由一个一个圆圈组成的图形,如果用一只手的手指指着某一点,用另一个手的手指沿着这条曲线移动,就能发现两个手指最后走到了一起,手指走的是一个圆圈。

书上有着这样的注解,可我怎么也没有读明白,是我太笨了,还是这个太深奥了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