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刀说教育教育行走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2018-07-23  本文已影响1120人  小尘老师
识别二维码可看讲座视频

整理:陈秀玉

图片:报道组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此次教育行走活动,最激动人心的时刻现在开始。(全场大笑)

玩笑话,因为教育行走的主题词,大家还记得吗?

(营员: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

通过阅读和写作,重建我们的心灵。

记得2015年的时候,我首次提出这句话。

有的老师还在说,我们的心灵还需要重建吗?我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就像一幢楼一样,也许已经修建成型,但是还需要,不断地维修,不断地装修。提档、升级。

我说最值得听的讲座是今天下午的两场。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昨天余年初先生不是已经说了吗?我们准备做“全国教师的教育随笔”征文大赛。有比较可观的奖金,也有比较可观的待遇。值得大家特别关注。

今年刚刚讲到了“裸奔”。不知道大家对这个性感的词语是不是很喜欢?我是比较喜欢的。十五年前,也就是2003年我印了一本小册子,叫《背在背上的井》。我写的后记就是《假比是一次裸奔》。 其实这句话,我是从一个朋友的聊天中得到启发的。他说,你出什么书都可以,但是不要随意出散文集。因为散文集,很容易暴露你的内心,暴露你的灵魂。散文是最真实的。

后来,我跟老师们交流的时候,我还提到一个观点。我们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在第一次备课的时候。要尽可能赤身裸体面对文本。这个意思不是叫你脱光了,而是你不要接触任何资料,首先是以你自己的眼光,以你自己的思想,以你自己的心灵,去感知文本。因为学生在面对文本的时候,他没有任何资料啊!你要从他的角度,跟他一样的角度去对待文本。可能你对待文本有更多、更好的理解。

下面就切入正题,这是我的题目《写成这样》。

“写成这样”其实是在参加福州一个写作培训班的时候,讲授的一个话题。是张老师给我的命题。

张老师在新书里面有一句话,他说,生命当中的一些东西,有的是生出来的,有的是长出来的。后来我觉得这个话题很有意思,便拓展了一点点,说有的人是生成这样的,有的人是长成这样的。所谓生成这样,意思就是说,爹妈的遗传基因可能会好一点,生下来就比较好看,比较英俊,比较彪悍。而像我这样的人,基础就比较不好,要经过很多努力才可能长成今天这个样子。才可能长得好看一点。 其实在我们的现实当中。有很多人用我们的说法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他生下来就有很大的家业,很多的家产。有些人要努力打拼才会略微的地改善自己的生存状态。前几年,有一篇文章叫,《我奋斗了18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这其实就是描述了两种不同的状态。

对教师来说,生成这样和长成这样,也是有道理的。有的人天生就是喜欢当老师,站在讲台的时候就有老师的样子。而有的人可能需要一段比较长的修炼,才能学会怎么去当好老师。

这些天大家都在用的“美仁”一词,这个词语其实是我的一个创造。这边,我要跟老师们解释一下,特别是很多第一次参加教育行走的老师。以前我跟老师们打招呼的时候,我会说,各位美好的同仁。后来觉得这个称呼太长了,所以就简化了一下,叫各位“美仁”。

再后来思考教育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就说,教育其实他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就是让人通过教育变得更加美好。换句话说,教育就是造就更多美好的人,简称“美ren”。所以,其实大家听到的美ren,其实是两个意思。教育真的要承担起成就更多美好的人。要造就这样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自己先要美好一些。从学校的层面看,学校变得更美好一些,可能更容易实现,那样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怎样变得美好?我觉得离不开写作。

这个是我这个题目的一个由来。

这是我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身份出现的。很多年,特别是参加工作以后的很多年,我一直做着作家的梦。所以你所看到的这些小册子,现在几乎都没有了,有一些是因为印量非常少。

这样的写作经历,大约到2006年。那个时候我对教育有了更多的兴趣,更多的关注。从那时候开始,我就有意识地想做教师的阅读和写作。那时,正好读到肖川的一段文字。

他的《教育的智慧与真情》里面,有这样一段文字,就叫《为教师而写作》。那篇文章非常短,但对我的影响是挺大的。他说:“在今天的华夏神州,有1400万教师,这也是中国最大的知识群体。为他们而写作,是我今后治学为文的一个重要的追求……”他又说:“人类生生不息,无穷无尽,教育因而永恒,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因此而永存。这可能的读者就远远不仅是1400万。因此,为教师而写作,也就可以成为融入人类追求正义与光明、自由与解放的永恒的事业之中。”

刚刚心田也谈到了,今天很多出版社都在做教育,都在做教育类的书籍,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阅读群体。

读了肖川的这篇文章之后,我的感触是比较大的。在我的《阅读照亮教育》里,其中有一个片断,就是记录我当时的一种切实的感受:“说到中国教育,很多时候我们会感觉庞大,沉重,问题很多,改变很难。但是我愿意相信,我们每写下一个词语或句子,可能都会有所影响和改变。”首先是改变自己的感受和心情,改变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态度。倘若这些文字能被远方的人看到,也会改变他们的感受和心情,改变他们的理解和态度。

这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事情。

今天,在自媒体的时代,我说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金话筒。每个人,当她用心写下的时候,通过互联网,很快就会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昨天刘茜还跟我讲,他们的那个工资,那个绩效奖到位了。这让我想起六安事件的时候。六安事件,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在我的公众号上,就是关于讨薪的事。13个小时,阅读量就超过12万,不过很快就被和谐了。我的公众号算是小的,现在订阅也就是一万多人。还有很多大牌的公众号,他们的推文一出来,很快就有上十万或几百万的阅读量。这样的影响有多大?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你有更好的影响力。当然,有影响就可能会有改变。

所以,我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把自己的关注重心转移到教育上面来。我是这样说的,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或者在键盘不断的脆响中,或者在偶尔的分享里,就想到或许有上千万人,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其中就有一部分人和我有着相同的思考和声音,就隐隐觉得激动,居然有那么多人因为共同的命运,共同的热爱。尽管有着不同的道路,但是目的是那么的一致,步调也那么相近,这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最后我说,词语的共鸣,往往是心灵的共振,灵魂的共舞。

很多时候,对写作我有这样一种认识,这样一种理解。

这是刚刚明霞在简介里说到的知行社。其实,如今的知行社已经是实亡明存,溶入了教育行走。其实从2015年开始,知行社就已经成了教育行走的一个部分,一个主体。张老师说,这次绵阳来了很多人,其实绵阳每年都会来很多人。因为那是我的根据地,因为那是教育行走的发源地,是吧?(笑)应该享受比较特殊的待遇。

2007年3月30号,刚刚成立知行社的时候。我讲了这样一段话:“我们在记录自己的同时,也是在记录我们的时代,记录我们的社会,记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属于个体和心灵的历史。”

这个国家有政史,官方修订的政史,包括中国教育史。在这份庞大的叙事中,不管它有多么厚,在座的很多人在里面可能都找不到自己的名字。在这个国家,一直还有另一种历史,就是野史。今天我们说个人的生命史,个人的叙述。在这样的历史里面,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每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在这部历史中从头到尾都是主角。这个人物形象,靠我们自己书写出来。当然,书写方式不一定用文字。

有一段时间我特别爱写这样的语录,当时我写下这样一段话:“我愿意相信,每个人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以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件事。我也愿意相信,每个教师都在书写自己的教育史,以每一堂课,每一天的教学,每个学期的工作,每一届学生的顺利毕业。”

今天上午高金萍老师的《我想封印一间教室》,给我的感触也是非常深的。我当时就跟王校长说,高老师的文笔不错。当时王校长说:“在我们单位,这样的人,还多!”真是令人羡慕,相信这跟王校长的喜欢是有关系的。

所以我说:“教师要教书,要读书,更要写作。哪怕读者只有自己一个人。”

我也注意到下面有一个老师说:“我终于知道自己的QQ空间的文章,为什么总是隐藏着?因为我还没学会裸奔。”

开始裸奔吧,敞开自己。

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的写作基本上就是以教育为主。这是我出版的,编著的一些书。这是人大资料中心曾经转载的。有一些老师在试卷里面遇到过我的文字。2005年江苏的中考试卷用了《春天的第一朵鲜花》。2008年广西河池市初中毕业升学统一考试阅读题,用了《总与一缕炊烟有关》。还有其他一些文章,其实都是早年的一些文学作品,被高三模拟,或者是高中诊断测试,做阅读题。

刚刚心田也讲到,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我们还有一个专题叫“读成这样”。读成这样和写成这样,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话题。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这边要提到,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这是27年前,应该是28年前的一本书。我大学即将毕业的时候读到,这本书叫《佛学的革命》。这是台湾的一个学者,叫杨蕙南写的。这本书就是最初的那个样子,现在已经找不到这种版本了。我后来专门买了一本,是新的版本。我非常喜欢他们对书名的最后一种设定,非常地吸引人。比如说他们把战国策,我记得他们是叫《历史的长城》。他们描述战国册那套历史书的时候就叫历史的长城。《佛学的革命》讲的是安装里面的六种慧能,讲法、传法的过程。主要的版本是著名的六祖坛经。杨惠南把它叫做佛学的革命。

我看到之后就特别的喜欢,也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反正就是特别地喜欢。这本书是我在大三的时候,就是借了一个同学的。后来我有意的把他窝藏了。后来毕业的时候故意没有还给那个同学。这本书其实就是贪污的。

这书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读过而已,那时候20多岁。读完之后,这本书我带回家了。然后历次搬家,这本书都在,这本书在后来的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其实再也没有打开,但一直在我的书架上,现在还在我的书房里。

一直到2011年。我跟我的几个朋友在我们那边的一个茶馆喝茶。喝茶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就谈到寺庙啊,和尚啊,什么之类的问题。喝完茶之后下楼来结单走人时,就看见楼梯下面有两排小小的书架,书架上面放着那种寺庙里面布施的佛学小册子。

以前我从来不会关注,但那天鬼使神差的,可能是因为大家正好谈到这个问题,我就随便抓了两本小册子回去。那天晚上可能因为茶的影响,睡不着,所以就随便抓起这小册子当中的一册来看,是净空法师的《简论佛教》。净空法师的一个观点,让我突然有了感觉。他说,其实佛教并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因为佛教就是佛陀的教育。他说,佛祖在菩提之下得到之后,救世49年,传道300多会。每一次都是在教人向上,向善,这就是教育。他说从禅宗的角度来说,禅宗是最接近教育的。他说这个禅室以前就相当于学校这种机构。也可能在三大宗教里面,只有佛教,在寺庙里面会有藏书馆。就是藏经的地方,其他都没有。他还谈到宗教里面的一些角色分类。比如说方丈,就像一个学校的校长一样。那天晚上看到这样一个观点之后,我就很感兴趣。当时在我的脑袋里面确实有电光火闪,让我突然有了感觉。就像武侠小说里面说的打通人通二脉的感觉。接下来的时间就有所思考。接下来,连续写了两本书,大约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第一本《幸福教师五项修炼(禅里的教育)》大概花了三个月左右就写完了。写完之后还觉得意犹未尽,又写了一本《跟禅师学做教师》,昨天还有老师说在看,很喜欢。我非常开心。

刚刚说的这些东西,只是表示自己是生过“小孩”的人。生过小孩的人,他就知道生小孩有这种经历、这种感受、这种体验。我所说的这种感受,可能更多的是一些悄悄话,私房话。可能是不太准确,但确实是我自己的一些真实的感受。

下面说说私坊感受21则。

我特别喜欢21这个数字。21这个数字是什么意思?最初我成立知行社,准备组建一个12人的团队,但是报名的人数特别多,我颠倒了一下,就是12变成21,就是知行社最初的成员人数。2013年年底的最后几个小时和2014年年初的那几个小时,我们做了一个跨年会。刚刚参与的人数非常多,大概有200多个人,但是坚持到第二天早上八点钟的居然很奇怪,也是21人。

包括教育行走,去年开始我们就决定7月21号,是我们法定的教育行走日。因为不管三七二十一。

私坊感受21则开讲

私坊感受21则

1.写作不是为了成为或者超越某个人。

这应该可能是我们首先应该有的一个信念。或者说一个认识,不是为了成为某个人,也不是为了超越某个人。比如说契诃夫当年写作的时候就有一个比较痛苦的问题,摆在他的面前。他说,无论我怎么写,也超不过托尔斯泰。我为什么要写呢?在契科夫时代要超过托尔斯泰,肯定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们也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境,无论我们怎么样写,也超不过张文质老师。我们为什么还要写?

契可夫最后他为自己的一个解说就是,这个世界上有大狗叫也有小狗叫,如果托尔斯泰是大狗,那我就是小狗。写作其实就是为了发出自己的声音,哪怕自己只是一只小狗。你可能写不赢那些大狗,但是你的声音已经发出来了。所以我说:“写作是为了更好地记录自己,表达自己,成全自己。”

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可能或多或少的会有一些梦幻。有一些坚持下来的,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有一些没坚持下来的,就在梦幻之中。

2.写作是为了更好的遇见、创造和发现。

名师也是写下来的。

孔子

苏格拉底

(学生记录)

所谓的遇见,我曾经说过,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各种可能。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写作,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个很难去想象。也许会是那样,也许会是另外一种样子。但它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说写成这样,它肯定会因为写而带来种种的影响和改变。这种影响和改变就我自己来说,就是让我感觉遇到更好的自己。

遇见更好的自己,或者说是创造更好的自己。

一个写作者总是通过自己的作品,不断建构自己。当我开始写诗的时候,人们说我是一个诗人。当我开始写散文、写小说的时候,人们以为我是一个作家。其实就是人们不断地对我在建构。当我开始教育写作时,人们发现这个居然还可以写教育方面的文章,而且写得这么好。

其实对我自己来说,我是不断地在拓展自己的生命的可能。我一直觉得自己是那种小文人式的,青年的时候叫文学青年,年龄大一点的叫文学中年,到最后文学老年。等我开始从事教育写作的时候,我发现,我可以不走那条路了。不断地去思考教育,把自己变成一个教育作者,这样的意义我觉得更大了。

所以这种不断的遇见和发现,首先是遇见更好的自己。我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还可以再走一点。

我们也会遇到这样一种疑问。我们其实是因为写作而遇见了更好的他人。张老师有一个观点是,一个人走正道总会遇到贵人的。

教育写作是教师的职业行走方式之一。行走是为了更好地遇见和发现他人和自己。

所以我说:“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总是以言说、文字来赋予和确定自身行为的意义和价值。”

你要坚信,才能坚定。

3.写作让我们始终保持饥饿感和好奇感。

吃货不是骂人的话。

作为知识分子,你必须有一份不以为生的职业。

谈到今天好多人,好像都不爱读书。因为什么呢?我想到一个话题。我们小的时候啊那个书非常非常少。那时候见到任何一本书,甚至任何一张有文字的纸片,都会觉得如饥似渴的样子。那时候有一种饥饿感。但是今天书太多了,没有了当初的那种饥饿感。所以我说,在阅读的时候要始终让自己保持一种饥饿感。

写作其实也是这样。有一些老师可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三天不写作,就开始感觉手有点痒了,就是非要写下一点什么东西。这其实就是一种饥饿感。如果这种饥饿感,你保持的比较长久一些,这种饥饿感来的更频繁一些。也许你写作的这种自觉,会更厉害一些。

另一个就是要始终保持好奇。这种好奇其实是来自一种,我们对自己的世界,对周边更大世界的一种渴望。我们经常要我们学生去好学。好学里面最基本的前提是他必须好奇。如果他对这个学科没有一点好奇心,肯定是不会好学的。一个学生是这样,一个老师是这样,一个成年人也是这样。讲到教育写作的时候,我们想到一个更好一些的样子,如果有这样的一个好奇,你就会不断地往下写。你就会更好学。

就是说:“好奇,才能好学。”

4.写作让我们始终拥有丰富而辽阔的世界。

张老师,一本本书写出来后,遇见更多的人。

写作能够让远方更加辽远,写作也能够让远方不再遥远。

声音能比我们的身体走得更远,灵魂能比我们的肉体飞得更高。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5.关注和发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

有这样一句话:“你能发现和表现的,只有自己的生活。”

首先说发现,你可以去发现别人的生活,但是要通过你自己的表现,经过你自己的思考和判断之后再做出你的表现。更多的时候你发现的过程也是你生活的一种方式。所以说你能发现和表现的只能是自己的生活。而且最能够发现和表现自己的也是你自己。别人可能对你有所观察,有所判断,有所了解。但是那种可能都不如自己来得更加真实。

刘文典的这个说法,我觉得蛮有意思。他说:“要把文章写好,只要做好‘观世音菩萨’。”

所谓观世音菩萨他是有自己的理解的:观就是观察,多多观察;事就是世界、世象,你多多地观察世界、世象;音就是要有音乐,要有节奏,要有内在的旋律;菩萨就是要有菩萨心肠。你多多观察世界、事项,然后始终带着一种菩萨的心肠去关注世界世象。然后写得有点节奏,有点韵律。他说就会成为好的文章,写好文章就不难。

6.你的所有灵感都来自你的敏感。

我们很多时候可能也会觉得,别人写这种东西,我生活中好像也有这种情形,我也遇到这样的事情,但是人家写出来了,我自己也感觉到,但是我就不知道什么意思,怎么表达这个意思?这就是一种敏感。我们在讨论灵感的时候,我在想灵感究竟来自什么?我最终认定,灵感其实就是来自于我们的敏感。

你如果更敏感一点,你的灵感可能就会更多一点。

我曾经有一个说法,叫做:“写作就是打喷嚏”

打喷嚏怎么回事?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医学上的说法是鼻粘膜受外界的刺激之后,所引起的一种反应。所以打喷嚏是受外界的刺激。打喷嚏就是这样一种状态,当你感觉受到刺激之后,就会忍不住要打喷嚏。强行忍着,好像是比较痛苦的事情。有喷嚏,必须要打。

但是如果你没有受到外界刺激的话,你勉强地打一个喷嚏出来,那是假的。

写作我觉得其实也是这样。当你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你会想到有所表达,非要写,不写下来今天晚上睡不着?可能很多写作者都有这样的经历,明明已经上床了,迷迷糊糊突然有个好点子。这时候就要写下来,甚至有的干脆熬夜写了一篇文章出来。这是受到了刺激。但是如果没有受到刺激,你非要强迫地去写,这也是比较痛苦的。所以我说写作就是打喷嚏,它都是必须由感而发,不能够不痛装痛,不痒装痒。写作必须是来自于自己的灵感。如果你是更加的敏感的话,那你就会有更多的灵感。

敏感就是被唤醒。

很多灵感都是一掠而过,没有留下痕迹,没有留存下来,没有写下来。这很正常。我就想到这样一种表述就是:“你的所有冲动都必须付诸于行动,才会有真正的意义。

有一个老师说,刀哥,我从来没跟你合过影,我说,你要主动哦。

就是那些从我们脑袋里面从我们眼前一掠而过所有的灵感,我们记录下来。他可能就成为我们写作的一个路径,写作的一个出发点。但是如果没有记录下来,他就几乎没有意义和价值了。

7.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

这就是我们常遇到的语文老师,经常会跟孩子们讲的,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他就是我们处理问题的两种方式。两种方式包含着我们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有的人可能习惯于把那种小的问题做成大的,有的人可能习惯于把大的问题做成小的。但是对于写作者来说,这两种都是非常重要的。

再大的题目也要学会用比较小的一种切入的方式去做。针对这一点,我说,我们老师其实首先要学会说小话,不要说太多的大话。

有一次我在开一个非常无聊的会议的时候。上面领导讲话都是很大。这也是蛮有意思的一个事情。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一个人从中共中央开会,从国务院一直开到街道办,开的是同样一个会议。我估计开下来这个人会疯掉的。因为他听下来全是一种不正常的表述,或者是不常见的一些说法,而且是一些长相一样的,很雷同的一些东西。

于是我在开那会议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老师首先要学会说小话。我当时写了那么几句话。我分享一下:我说,你与其要孩子爱国,不如首先让他爱家;你与其要孩子爱党,不如首先让他爱妈;你与其要孩子爱抽象的主义,不如先让孩子爱具体的山水;你与其让孩子爱庞大的世界,不如让孩子爱身边的小花。

对很多人来说,教育可能是一件宏大的事情。但是所有做教育的人必须从微小的地方入手。谈教育写作的时候,其实也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要谈中国教师成长。但你要谈中国教育,你必须一层一层地再往下切,再往下切,找到了一点你非常熟悉的那个,你驾驭得了的那个点。你所写的东西肯定是你自己最熟悉的。你写起来最感觉得心应手的。你非要去啃那块你自己啃不动的骨头。这样的人往往是自讨苦吃,而且是自讨没趣的。所以我说其实你的笔,应该是一把手术刀。你要找到一个小的切口,然后这个切口往下往下再往下。每个人的笔都不是杀猪刀,更不是那个砍肉的刀,必须像手术刀一样,找到一个比较准确的位置,然后下手。

不要说太多的大话而要习惯于“说小话”。哪怕再宏大的命题、再庞大的问题,也要尽量找到小的“切口”。

你手中的笔是手术刀,而不是杀猪刀。

8.要分享,更要影响。

我曾经专门解释了分享这个词语。它有两个意思,第一,所谓的“分”,就是我本身要有这种东西,才能分给你。我们乡下有一个说法,就是你本身没有盐这种东西,到邻居那个地方去借一点。你会说你家的油分一点给我,我到时候还你。就是自己有才能分,就是我有才能分给你。分享还有一个意思就是你分出来的东西要让别人感到是享受的,这才叫分享。要不然你就是分摊,或者叫分担。你分给别人是麻烦的问题。你就是诚心让别人跟你分担一下。

除了分享之外,我觉得还有一种就是影响。所以我说:写作可以纯粹是个体的私事,但是你要发布,要流播,总得有所承负和担当。

然后我就想到什么呢?就是我们写作的时候每次都要有一种责任(荣誉)意识。我跟别人分享的东西,会不会成为别人的负担?会不会成为我跟他分担这种负面的情绪?甚至让别人承受你那个不成熟的文笔。甚至是粗糙的文字。要考虑这样一种东西。所以我们谈到应该有一个人荣誉意识,就是我们开始写的时候,一定要把写作当成一种荣誉。

我说到,提升文品,确保人品,也是有这样的意思。

好的文字,总是有补于世道人心,有助于社会演进。这其实也是一种影响。我更多的时候想,我们在分享之中,彼此影响。

9.写得多不一定是写得好,写得多也不一定能写得好。

你写到一定程度就要考虑保持一种作品意识,甚至精品意识。每次写都要有“作品意识”、“精品意识”。每个人都要写出自己的代表作。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代表作。就是我自己写作过程当中写得最好的自己最满意的作品,你跟大家分享。其实大家更容易从你的代表作里面看出他所代表的你的那个灵魂,你的那种写作的状态。印象中可能感觉会好一些。

批量生产的,只是产品,精雕细琢的,才可能是作品。

慢的精雕细琢的,这才是真正的作品。最好的他才是艺术品。

10.建构与生成:比题目更重要的是主题。

标题党。比如《“县管校聘”,究竟是教育的良药,还是春药?》

让标题体现主题。

选题、主题、题目。

你的方向就是你的主题。

11.框架背后包含着你对主题的理性认知。

与其说是写出来,不如说是编出来的。

《阅读照亮教育》为例

(词根—组词—造句—谋篇布局,每篇文章背后都有一张思维导图。)

12.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式(思考、话语、表达)。

《哈扎拉尔的微笑》

不同的表达方式。

我说我喜欢解词,我还写过一个系列叫虚词不虚。就是那些虚词,比如说我最近写的“经常”,他更多的是副词。比如说过以前写过“如果”。“如果”它是一个关联词,是吧?为什么叫“如果”?而不是“如花”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我们在假设表示某种情况的时候。都是说“如果”,而不是说“如花”,为什么?我觉得这是很有意思的东西。你去分析一下,如果的话,如果如果那个果,是一种现成的,是一种既定的。只有花,花是代表一种不定的。我们收到某一种结果、后果的时候,说明这件事已经成了事实。你没办法再去假设。

13.尽可能朴素而准确地抵达事物的本质。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的。

去年教育行走,辩论。

不要为深刻而深刻。要特别强调的一点就是,最好的文字,应该是朴素自然的,朴素自然到能够当众诵读,而不会让自己感到脸红、牙碜、心虚、肉麻。

14.做得精彩才可能写得精彩。

名著《雷锋日记》

发现:为写日记而成为雷锋的。

不过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那是后人记的。

启示:做得好,才能写得好。

15.慎用形容词和成语。

我对形容词是有警惕的。它容易让文章显得比较虚胖。

我们说好词好句,总是会让学生去积累。这是教师的职业病

16.平静自有平静的力量。

绵阳,四川,地震。

当你写到情绪激动的时候,你可能会激情洋溢。但是当你呈现在这字面上的时候,可能会显得比较平静一些。我想说的是,你要控制自己写作情绪的一种不必要的外露。不必要的外露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觉得非用感叹号不可,非用三个感叹号不可。甚至三个感叹号都觉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情绪,还要加上省略号,再加上问号。这样的东西我就觉得是一种不必要的外露。所以我说,少用感叹号,感叹号会让文章失去亲和力——你一惊一诧的,很容易让人觉得咋咋呼呼,惊诧莫名。

有时那种冷静的、朴素的叙述,他自有一种力量。我始终记得我很多年前,读到那个阿城《棋王》那个小说。记得那个开头——“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这样一句话没有形容词。但这句话他所表现出来的东西,真的是非常强大。你完全可以想象,乱得不能再乱,那些市民们送他们的子女去上山下乡,就那样一个场景。

很简单是吧?你一看之后就可记下来,但是它确确实实在表达这个方面,就是非常震撼的。平静自有平静的力量。

道是无情却有情。

17.尽可能用短句,以显得简洁明朗。

例子:余年初评一位名师的文字。

句子的长短不会影响表达,但是可能会影响“你”的表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驾驭你所写下的句子的。我特别强调的一点是,那种缠夹不清的,让自己都读得喘不过气的长句,往往会让我们犯低级的语法错误。但是句子尽可能短一点,你就不容易犯语法错误。

所以我在帮别人编稿的时候,或者是在帮别人改稿的时候,我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拿一把刀把这个长句子切断。这可能是我们对语言的一种感觉方面,我比较喜欢短一点的句子。

18.文章不厌千回读。

无论是篇长文章,还是短文章。应该多改。

有两年时间,我在帮教师博览做那个特约编辑。会约稿,会收到老师们的来稿。我每次看文章,就能感觉到有的老师是很认真的,他写完以后一定有多看几次,多改几遍。而有些老师几乎就是写完之后就交给我了。那可能是他自己都没有读过,因为有些东西如果你稍微读一下,那种问题就能注意到。所以我说,所谓的语感,就是你对语言的感觉。这种感觉,往往来自你在文字中的浸润。你要读很多东西,然后你就会有自己的语感。甚至你要对自己的作品有多次反复的阅读,才会感觉到你自己的语言的问题,或者是语言的优势。这两种东西,需要你对自己的文章进行不断地浸润。其实我现在偶尔也会回头去看看我自己写过的文字。甚至是公众号里面的,我自己也会回去回顾一下。不是为了增加那种点击量,其实我喜欢用这样一种方式回去看一看,也会发现很多问题,以前没有注意到的,或者说有些表述,今天有更好的表述等等。我们说文章是改出来的,但是改之前有一个途径,就是不断的通过自己的阅读。无声的也好,有声的也好,轻声的也好,大声的也好。有的时候你觉得那个文字很不错,但是你把它朗读出来,当你读出声音,你会觉得这个不自然啊,不舒服啊,你就会把它改一下。

文章写好后,最好自己读一两遍,逐字逐句,轻声,细读,你可能会发现很多问题。

19.生活稍微粗糙,文字必须努力精致。

我说,所有洁癖中精神洁癖和语言洁癖是我比较容易接受的,或许是最逗人喜爱的。

对这个语言我可能有一种变态式的洁癖的意味。我会让自己尽量做到,不要在已经成型的文章里面出现错别字。

我曾经看到那个欧阳修在他晚年的时候,把当年早期写的文章拿出来修改,而且用心非常良苦。他的夫人就说你为什么要这样跟自己过不去呢?难道你还怕你的先生、你的老师嘲笑你吗?欧阳修说了一句话,他说:“不畏先生嗔,却怕后生笑。”我不是怕我的老师会批评我,而是怕以后我的读者会笑我。这也是要用自己对文字的一种态度,来维护自己的一种文品,或者说是人品。

很多时候我就会这样告诫你:

文章出手前,就是说当你要把它放在公众号里面,当你要把它投到刊物邮箱的时候,当你要交给策划编辑之前,尽可能把他收拾得干净些,就像出门前收拾自己的脸面——所谓干净至少包括:没有错别字,没有乱用误用的标点。

你需要做到的就是稍微严谨一点,再多一点心思。

20.写作是件体力活,需要长期坚持。

张老师写得轻松。

我说,所有的信手拈来、举重若轻背后,都隐含着长期的积累和反复的操练。

每天一更公众号。坚持写。

有人读到好的文章,就会说看人家写得多舒服,他是怎么写出来的?看着都是自然的东西,但是我就是想不到。我说所有的这种信手拈来的背后。都有它长期的、反复的积累和操练。一但操练多了就会知道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最喜欢的,那样一种表达。也会知道哪一种表达是最好的。因为你见到了好的东西。

我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我说:偶尔做一下只叫事情,坚持做下去就是事业。功利性太强的行为难以持久,唯有发自内心的喜爱,才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

写文章也是这样,你偶尔写一篇就是写一篇文章。但是你坚持写下去,写个一百篇、一千篇,你就会成为一个写作者,甚至成为一个作家。

功利性太强难写好。

21.让文字照亮我们自己的生活。

让文字照亮我们自己的生活,或者说让写作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我说,想得美才能够活得美,说得好就可能做得好——想都想不美的人,怎么可能活得美?说都说不好的人,怎么可能做得好?当然这前提是我们不仅要写,还要努力如拜伦说的那样“像写的那样去生活”。

不仅要写,更要像写的那样去生活。

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

这种启明与其说来自理论和概念,不如说来自一些男男女女在其生活和工作中,在几乎各种环境中点燃的不确定的、忽隐忽现的、通常是微弱的灯光,它照亮了尘世的时光距离。

扫码看教育行走讲座视频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行走速记15】谢云《写成这样》(完善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