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教育教学教师

2017-12-03

2017-12-04  本文已影响180人  草长莺飞111

                追问,引领精彩课堂 

                              ——《公输》教学案例

  我上《公输》第一课时疏通文意时,要求:请以同桌两个人为单位疏通本课的文意。如果两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作记号,疏通完一遍后,四人小组再交流讨论这些疑难问题。若四人给还有疑问再在班上提出,我们大家共同研讨解决。

(进入在班上提问环节)……有人问:“老师,“再拜”如何理解?师问:“有人知道这个“再”如何理解吗?”有生说:“再见”中的“再”是“下一次”。师又问:“那么,“再拜”如何理解好呢?”又有生回答:“老师,应该是第二次拜。”师听到这里,微笑着继续追问,“那么,第一次拜在什么时候?又为什么而拜呢?”一时间,同学们又开始找第一次拜在什么地方出现……又有人举手了,“老师,“再”应该理解为“两次,是拜了再拜”。到这里已经是标准答案出现了,但是,我怕学生是查看了资料书,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就又追问了一下:“为什么拜了两拜?拜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两拜表示郑重”、“两拜的内容应该不同”、“第一拜应该理解为道歉,第二拜应该理解为严肃、郑重的引出下文的内容”……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众说纷纭。老师继续追问:“如果是道歉的话,那么,墨子为什么而道歉呢?是说错话了吗?还是得罪人了呢?”有一学生站起来反驳我:“老师,我认为,墨子是故意设计了一个圈套,故意引出“吾义故不杀人”这句话。所以,不是道歉的“拜””。师说“我看第二拜的内容理解为“严肃、郑重地引出下文要说的内容”大家的意见比较统一,那么第一次拜的内容既然”道歉解释不通,结合上下文本内容再仔细品位解读成什么更合理呢?”陈昊平时就像长在角落里的小草,这时也高高地举起了小手,而且是倔强地一直高高地举着。我注意到后,就叫起了他。“老师,我觉得:墨子来劝阻公输盘他一定是有计划的,他的第一步就是引出“吾义故不杀人”,第一步的计划完成了。第一拜是礼貌性的,感谢性的,第二次拜是提醒对方要郑重地听听他下文要说的内容”。我说:“很棒!说得非常好!很有道理!请坐!”……

《公输盘》,我在九年级教了很多年,教了很多遍,从来没有这么教过,更没有人确定过为什么“再拜”的标准答案是什么!但是,回顾今天的教学过程,推动教学流程的是教师适时的追问,正是教师的追问,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课堂教学随时会发生意外,然而如果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常与有价值的“生成”擦肩而过,这样无形中也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禁锢了他们的想象,熄灭了创新的火花。因此,教师要大胆打破预设的框架,对学生的意外回答,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疑,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演绎出独特的价值。在动态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根据答问、讨论等学习活动的情况,对学生思维行为作即时的疏导、点拨。适时“追问”可以对主体学习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的生成是可以诱发的。教师要借助教学文本,把握契机,在文本的空白处适时追问,引领学生发掘文本,促成拓展延伸,提升文本价值,让学生在课堂教学答问处形成一次思维高潮。 面对学生如此精彩的发言,我也不由得庆信自己课堂上的成功。我想,这样鲜活、灵动和智慧的课堂与课上巧妙地追问是分不开的。只有深层次地挖掘文本的内涵,设计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乐于表达自我价值观的欲望,从而拓展延伸文本的空间,在文本空白处彰显追问的智慧,体现了课堂有效追问的魅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