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火燎原教育行走一起写吧跟着张文质写作

(12.1数学下午场)漳州市中心城区小学部分学科教研共同体专题研

2023-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尘老师

下午第一场是厦门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许巧蓉老师带来了六年级《度量密码》跨学科作业设计实践与思考

一、为什么要设计跨学科作业?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教育部文件

都指出要跨学科作业

二、什么是跨学科作业?

跨学科作业,指以某学科为中心,以某一主题或话题作为载体,将其他各学科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通过不同的任务及实践活动构成一份完整的作业。

三、跨学科作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四、跨学科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1.为“跨”而“跨”,忽略学科性和整体性

2.对“跨学科”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

从良构情境走向劣构情境

“学校升旗台旗杆有多高”

任务一:设计方案,明确策略

任务二:小组实践,记录数据

任务三:交流汇报,分享成果

任务四:拓展提升,方法迁移

如果是阴天,你还有其他方法吗?

除了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还有其他方法吗?

可以上网查阅资料,并用图片加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用比例的知识去解题→主动利用比例的知识去设计方案

3.任务设计过于宽泛,可行性和实用性不强

五、跨学科作业设计的实践与思考

跨学科作业设计素材:

1.参考2022年版课标。课标中,“综合与实践”领域分学段呈现了多个主题活动,可参考课标中的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进行设计。特别是例15、22、43、55、57这几个故事,都是一个非常好的作业主题。

2.教材中的一些实践活动也是我们开发设计的素材,可用数学的视角审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数学加社会热点、生活情境、传统文化、好玩游戏

(尘语:听了许老师的分享,不禁感叹,四份作业,三份一等奖,两份省优,得来并非偶然。背后除了设计者的智慧,更有指导者和领导者的点拨。跨学科作业,算是比较特殊的作业,也是比较新的作业形式。素材从哪里来?应该怎么设计?应该怎么修改?许老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今天她无偿地分享给大家。相信对不少老师会有所启发,有所触动。速记资料留存,抽空再看一看,下一次类似的作业设计活动便有了抓手。)

下午第二场是福州市长乐区教师进修学校黄朝峰老师带来了《素养导向的小学数学习题、试题设计策略》

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命题:注重实现“教学-评—致性”

一、指向认知难点,关注本质辨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价建议中指出,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考试命题,要关注数学的本质,关注通法通性,综合考查“四基”“四能”与核心素养。所以,命题设计要指向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及孩子的认知难点,通过在应用情境中的比较和辨析,以检测学生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怎么考查“概念”?——以梯形的认识为例

二、指向问题视点,关注过程体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结果,还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所以应把学习过程作为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以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充分重视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切实落实经历、体验、探究等过程性教学目标。

怎么考查“过程”?

(一)指向学生思维过程

1.以缺胜全

简析:可以提供不同思路,暴露罗列因数的思考过程,指向有序列举的意识和能力。

2.以变求深

思维的灵活性:你是怎么教转化的?

思维的深刻性:为什么框架拉升成矩形时面积最大?(一致性:都是面积单位的累计,都等于“底x高”)

3.以逆出新

(二)指向知识形成过程

1.强化辨析

简析:面积不同,周长可能相等;面积相同,周长可能不等。指向基于几何直观的逻辑推理能力。

简析:通过强烈对比,打破面积对周长的负迁移。指向基于几何直观的逻辑推理能力。

2.探求规律

3.变向思考

4.融于应用

启示一:周长怎么教?

1.化静为动。指一指;描一描;围一围;量一量等。

2.化曲为真。不只是为方便度量;更是在强调周长的概念本质(线)。

3.由普及特。度量图形边界一周的长度是本质;差别在于计算方法的简化。

4.由表及里。与形状无关;与大小无关;与计数顺序无关。

启示二:面积怎么教?

教学建议:重视学习过程,关注思维过程,注重对知识的结构化建构。

三、指向思维支点,关注素养提升

(一)空间观念

1.切截与堆积

2.旋转与还原

(二)几何直观

1.画图思考

2.画图明理

3.画图说理

(三)符号意识

(四)推理意识

(五)数据意识

(六)模型意识

(七)应用意识

(八)创新意识

黄朝峰老师以这句话结语:高观点、稚视角、睿思考,三会”高度,育“三有”新人。

(尘语:早就听陈瑞林老师在夸黄朝峰老师,今天听完讲座,果然名不虚传。两三个小时的分享,时间飞速流过。大家的思维随着黄老师的互动时而放松,时而紧张。黄老师呈现的东西真的是干货满满,又富有启发。

数学离不开思维,如何设计有思维又能考核核心素养的题目,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些看似简单的题目,背后也有特别的道理。这些,老师们是否明白?

我在想,如果时间允许,是否会有一些现场的更深入的互动?针对老师们的问题,进行切片指导?

讲座属于1.0版本的培训,但今天下午的讲座因为内容契合老师,加上分享的老师有意识地调动听者的思维,有所互动。所以可以算是2.0版本的培训了。

如果能够像新课标提倡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一样,老师们也有根据核心问题或核心任务进行的小组讨论与共创,这样的培训是否更激动人心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