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教”理念的数据分析促进师生协同发展研究》教学反思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

落花有意流水无心

2023-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山黄小海

福州市中山小学 黄小海

当课堂上教师兴趣盎然的组织着学生进行课堂活动,学生却只是在努力的配合,学生是痛苦的,教师自己则是更痛苦的,我这周就感受到了这种痛苦。

课堂回顾

《长方体的认识》一课属于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一个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课堂中,我布置的一个学习任务是:观察生活中的长方体,通过看一看,数一数等数学活动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完成下面的问题。

自主探究

为了让学生参与得更充分,我要求学生先进行3分钟的独立思考,再进行每人1分钟的同桌对话,最后再抽2两名同学上台PK汇报表达。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花很少的时间就填完了表格,接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配合着我的课堂活动。

课后反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课后反思,在这个过程中,我只关注到了学生的表达,忽略了学生的操作体验与积极思考。

原来设计的活动任务过于简单,没有明确的操作要求,学生也无需过多的思考,只需要通过简单的体验观察就能完成(1)长方体有几个面,(2)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4)长方体有几条棱和(6)长方体有几个顶点这几个问题。再通过直观感受,也能大体推断出(3)哪些面是完全相同的和(5)哪些棱长度相等这两个问题。这样简单的问题自然也无法激起学生的表达兴趣与倾听兴趣,课堂流于形式。然而这样简单的观察对长方体特征的认识是不够深入的。

思考改进

如何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进而深化学生的数学思维呢?新课标中说“课程内容的呈现。注重数学知识方法的层次性与多样性”,于是我将课本中的问题内容进行了改造:

1.通过从(    )到(      )的顺序观察,我发现了长方体的顶点有(    )个,棱有(      )条,面(      )个。

2.哪些棱相等?你是怎么验证的?

3.每个面是什么形状的?哪些面是完成相同的?你又是怎么验证他们是完全相同的。

通过问题的重新设计,问题1明确通过一定的观察方法,渗透有序思考;问题2则需要借助观察,测量,甚至推理得到相对的4条棱是相等的结论;问题3可能相同的面容易看出来,可是如何验证面相同则方法多样,可以通过前面测得的棱长去计算,也可以借助相同大小的外物去比一比,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促进深度思考。而在随后进行的交流活动中,学生可以二次发现,有的学生的长方体是8条棱相等有的学生是4条棱相等,有的学生是相对的2个面相等。有的学生却又4个面相等。从而发现存在特殊长方体,进一步认识特殊长方体的特征,在学生自主交流体验的过程中知识得到提升,思维得到拓展,在观察,猜想,验证的过程中,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科学精神。

思考延伸

让学生真正投入参与,还需要更多的努力:

1.对于教材需要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真实学情进行适当的修改,细化指令,明确规则以满足学生实际学习的需要。

2.学习体验加深学习思考,学习思考促进学习体验,设计具备一定难度层次的学习任务,才能触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体验,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3.表达能够促进思考,但没有深入的思考则只能产生低价值的表达,学生难以在表达的过程中获得高阶思维的训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