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散步】讲真故事,做真教育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里说:“当与学生面对面交流时,唯一能供我们立即利用的资源是:我的自身认同,我的自我的个性,还有身为人师的‘我’的意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我就意识不到学习者‘你’的地位。”如果仅能选带一样品质走向学生,作为老师的我,希望是“真”。
没有民族个体的个性张扬,没有教育的自由空气、严谨(有敬畏之心而非压抑)态度以及专注精神,那么,民族创造力的整体提升就无从谈起。整个教育体制是充斥着深刻的本质性的矛盾冲突,作为忠实于真教育的你我,往往只得自我人格分裂,并常常深味道这浓黑的悲凉。当下最要紧的就是,能说真话,不折腾,做真事,教育者做真人,真真正正地做真教育。
四则琐忆,想用文字呐喊,用真情激励。哎,真,难啊。冷看那些乌七八糟的表演和折腾,还是做自己的事罢了。

先生之手
近来看季羡林老先生的《真话能走多远》忆胡也频的文字,忽然脑海中闪出一个很谦和的笑脸,长相已模糊了,但他那只在凛冽的寒冬讲台上高举着的手,我却是铭刻于心的。手龟裂,肿得像馒头,手背有疮。他教地理,但从来没教过地理;他不会,就请教我们做学生;我们当仁不让,但并没看不起他,反而觉得亲。结果学校考地理,我们班总是好得很。我这点地理知识,饱受那位老师的感动和影响。忆昔睹今,觉得蛮不可思议的。
记得,大本毕业前要交论文,我在图书馆随便翻了几本书,拣好的抄了抄,“改造”一下,就呈给未怎么给我们上课的先生。后来,先生叫我几个到他家去做指导。先生上了年纪,很和蔼,很简朴,用食指轻轻点点放在桌上的“我的”论文,对我说,你写得太好了,真难以想像。这一点,就像戳在我脑门上,很重。事隔十四载,一想起,依然战战兢兢,恍如昨日。先生可安康?

“造反”有理
绝不能容忍教唆我的学生公然造假,绝不!我的学生们在某个周五下午第三节课参加了省里的“杏坛杯”优质课评比,授课的是来自苏北某校的近四十岁的男老师,课题是《雨霖铃》,当时我也不得不在场。
那位男老师课上得并不好,把《雨霖铃》几乎抛开,大谈什么“辞别文化”,堆砌了很多知识,课毫无生气,但这也没什么好说三道四的。
但是,讲到折柳送别时,男老师竟变魔术式地拿出一柳条,拿出来也就罢了——虽然学生们都见过柳是啥样(教室前面几棵依依的就是柳树),但也勉强说是更形象可感——然而,他偏偏说是从他来苏州时,他的学生“折柳送别”送的,柳叶并未蔫巴,甚至透着新绿,从苏州带来的,怎么可能?他边卖弄那柳枝,边深情地作回忆状,引着学生们去想像和感受那与自己学生分别时的难舍难分的情景,不过是出出门,讲讲课,能激发出那么些情绪来吗?我听课的学生们中有笑的,但也竟有被深情感染而进入了动情状态的。天哪,我真要跳起来,冲过去,把那位深情者踹出去了。这该死的课,怎么还不结束啊。
该结束了,终于还有几分钟就结束了,可这位老师又“深情”起来了:来苏州,和同学共同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几分钟后,我们即将分手,舍不得,请同学们讲讲临别赠言吧。“英明”的运用环节!学生们皱着眉想啊想啊,一点一点地写啊,在那沉默中,我简直有种发疯的感觉。学生们写完了,他请些同学读。“深情”地听完一个学生的“深情”赠言后,他不忘“表扬为主”。才相识这么短的时间,有何“深情”可言?分手就分手,走路就走路,你矫情就娇情,但你竟引着我的学生们也陷入矫情,岂不气煞人也?什么鸟课!王栋生老师言及听公开课时说:“我是来欣赏的。”可这节课,我实在不能“深情”地欣赏。我只有愤怒和担忧。
一下课,那位“深情者”终于走了,不带走一片衣袖,可我还在,我的学生们还在。所以,我跟随学生进入教室,马上重写这篇《雨霖铃》,并毫不客气地戮穿刚才那些看似美好的谎言,并费了很多口舌说明什么是真情,如何读出真情,如何写出真情,如何活出真实的自我来。我希望洗去那些“矫情”的印记。
语文,首先是一种教育;没有真,谈什么教育。上课不是发嗲,不是娱乐,不是媚俗,我们做语文老师的,得为自己的课负责,得为听课的学生的成长和未来负责。

不解“风情”
教师节那天。上课铃响,全班主动起立,皆面带诡异的笑。PPT放,齐读PPT上赞颂老师的话。
我惊奇,然后欣欣然享受这份荣耀,但越听越肉麻,越觉得空洞无物,越觉得刺耳。什么“蜡烛”啊,“灯塔”啊,什么“点亮智慧”啦,“辛苦园丁”啦,简直是严肃的荒诞。我打断大家,说了句感谢的话,转而一句一句地“点评”,其实就是批,批,批。然后问,谁写的?群指润祺。润祺颇有些难为情,实话实说——“百度”来的。
大家用真情朗诵的竟是百度来的!这么大而空的赞许全班竟这么自自然然堂而皇之地读给“敬爱的”司老师听,这么大排场,那么精美的PPT,那么深情?这节课读给我,上节一定读给了“敬爱的”张老师听,下节又得读给“敬爱的”徐老师听,不一样的老师,一模一样的祝辞和爱?就不能默默地专门给我写一两句,比如“祝老师头发掉得再慢点,再少点”,或者什么也不写,谋个面,嘿嘿一笑,说声“节日快乐”。这不比你折腾了半天结果说了些费话、虚伪的话要强?行政上整点报告,老师搞个教案,学生写篇作文,好像习惯性地“百度”起来了,难不成写个情书也要“百度”?只要真诚,哪怕幼稚,也强过虚伪,更何况是习惯性的虚伪、集体性的虚伪和成熟性的虚伪?
就在课前操场升旗仪式上,演讲的学生深情讴歌亲爱的老师们,但一听那话,满嘴空大,满天飞假,有天气没人气没地气,让张三或李四来读读也没什么不妥,让教育局长来念念也没什么不妥。十之八九是从网上扯下来拼了拼凑了凑。朗朗乾坤下,主席台下,五星红旗下,全校师生静静地听,然后热烈地鼓掌。好像也没什么不妥,又一个庆祝活动结束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就这么简单。多么庄严的虚假。
这个教师节,你们的风情,我不解。我不愿动起情来,不愿“庄严”起来“繁荣”起来,因为我想真诚,想呵护自己的尊严,也希望我的学生也这样。
就做个“不解风情”的老师。

耻辱之日
发现全班大部分同学作业竟是抄袭的。在同学们面前,我没有暴跳如雷,没有疾风骤雨,但我用平静、真诚而严厉的语气说:
“今天,我们把自己无情地钉在了十字架上,因为不是一个两个抄袭,而是大部分人的集体行为,因为这已远远超出了一次作业的范畴,而是关乎如何做人。我很不想说出这三个字,但如果有同学认为这不过是一次作业,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考试成绩好,什么都不要紧,那么,我就不得不说出这三个字——‘耻辱日’!你的成绩再说,我不稀罕,我希望你也不要稀罕,在优秀成绩与高尚品德之间若是非要择其一的话,那么,我们都要毅然选后者。忘却道德教养只想着分数,那是一场噩梦;对自己做错的事麻木不仁甚至于嘻笑不已(当时我确实看到个别同学在嘻笑,亲睹此景,那种心痛无以言表),我颇感震惊。也许这三个字对我们太沉重了,但也许更能使我们真正警醒或警觉起来,更能深刻地理解信任、友爱、团结、向上、真诚等这些优秀品质的内涵,并能把这些概念化为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化成与老师、家长和同学交往过程中的高尚的行为,通过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从而将自己教育成一个品德健康人格健全之人。”
后来,十年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在我博客里留言说:“记得司老师有一次曾因为同学抄袭作文而在课堂上发了很大的火,使我很受触动。司老师对真诚学术、真知的不懈追求,常被我铭记于心。”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