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故事,需要带着一颗童心来读——《这不是我的帽子》阅读札记
文/涅阳三水
这个故事不长,五分钟就可以读完。
这个故事很长,我读了两周,没有一点书写的状态。
这个故事,是80后新锐插画家乔恩·克拉森的作品,在2013年,获得美国的凯迪克金奖;在2014年,又获得英国格林纳威金奖。
一个绘本,接连获得图画书的最高荣誉,这实在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现象。
吃惊的同时,关注到了故事本身,关注到了绘本的作者。
结果就是反复地读故事,读文字,也读画面。
~
以前读的很多故事,脱离了画面,单独读文字就可以。
这本书却不行,接触的感觉中,无法实现文字和画面的脱离。
因为这个故事中,文字和画面是互相补充的,无法分割的。
如果强行分离,很多情节是没办法实现的。
以前读的很多故事,文字是一个人做的,画面是另一个人做的。
这个故事,文字和画面却是同一个人做的。
这让我相当的讶然,对于乔恩·克拉斯,有了更多的膜拜。
~
我们知道,绘本作品是图画和文字的有机组合。
任何一部优秀的作品,都需要有让人不可忽视的细节来展现。
这个故事的文字相当简单,但是图画的细节呈现,丰富了文字的内涵。
在这个故事当中,用黑颜色作为绘本的主色,显示了海底世界的神秘。
最初看到的黑颜色带来的压抑,被黑颜色背景下的调皮,欢快,夸张所遮掩。
遮掩的对象就是故事的紧张和刺激,这些紧张和刺激就用绘本中的细节。
~
我们能够关注到,这个绘本的前后环衬,都是以水草设计的。
毫无疑问地,我们都能够想到,水草,在这个故事当中,起着什么样的重要作用呢?
翻看故事的内容,几乎每一页中,无论是小鱼还是大鱼,它们的出现,都有水草的移动和变化。
绘本的最精彩的一个地方,是连着两页的画面,呈现着水草。
在这两页的水草之前,故事相当清晰;但在这两页之后,故事就变得神秘,给我们无限的遐想——
这又高又密又大的水草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小鱼的命运最后究竟是怎样?
~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就是大鱼的眼睛。
小鱼的每一次独白的话语,对应的画面都是大鱼的眼睛。
这种截然相反的对比,让我们感觉异常好玩,小鱼以为大鱼什么都不知道,其实大鱼什么都知道。
这就像极了自作聪明的小孩,和沉默宽容的大人之间,那种斗智斗勇的场景。
从刚开始,大鱼闭着眼睛,到眼睛睁开,向上注视,微闭眼睛,满目仇恨,合拢眼皮,呈现微笑……
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故事的细节。
这样的细节推动着故事的行进,增强了故事的趣味性,增强了文字和画面,那种逆行关系的张力。
对此,我们不得不说,乔恩·克拉斯在画面上的细节,处理得极其成果。
~
这个故事的文字相当简约,干净,但是画面上,大片大片的留白,让我感觉颇有深刻。
留白,是中国画艺术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通过大量的有形和无形的对比,增强画面中艺术形象的质感。
凯迪克评奖委员会,这样评价这个故事中的绘画:乔恩·克拉森展现了大师级的插画水准,只凭借鱼儿眼神的细微变化和些许水草的移动,讲述了一个连讲述者自己都猜不到的故事。
想到又高又密又大的水草丛中,发生的故事,在每一个读者心中,都会不同。再想到这个答案,远远不是乔恩·克拉森自己能够预料到的,我就乐得不能自已。
文字是故事,画面也是故事,他们相辅相成,他们又各自独立。离开了文字,画面可以完整地展示故事;离开了画面,文字也可以成为完整的故事。
这样的感觉,颠覆了我最初对故事的认知,是挫败,也是收获。
~
关于这个故事的作者乔恩·克拉森,我数了又数,这个故事,已经获得了全球19个奖项,真的是图画书界的一个传奇。
在很多对这个故事的评价当中,简单的从小鱼“偷”帽子这个事情中说起,去评价孩子行为当中的道德观,总结出了偷帽子不对的感悟,让我惊诧得不行。
作者为我们展现的“大智若愚”的大鱼,还有“略有聪明”的小鱼,他们的所言所行都很生动,也都符合了大人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很明显,是不能够用道德的标准,来评价小鱼的行为的。因为故事里边的小鱼完全就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拿走了大人的帽子,只是觉得好玩。
是不能够用教化的姿态,强行对孩子进行所谓的正面教育。
我想乔恩·克拉斯创作这个故事的目的,应该是让我们了解小孩子的内心世界,毕竟无论是文字还是画面,都是用小孩能够理解的语言来阐述的故事。
~
美国的《书单》杂志评价这部作品时说:“谁知道,偷帽子的故事,竟然可以是一个精彩创作的无底洞。”
小鱼“偷帽子”的行为和大人“找帽子”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大人和孩子世界里的差异。
这个故事就像一面镜子一样,让我们——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在阅读的过程当中,看到了自己,也看清了对方。
作为孩子,看到了内心的那种狡黠;作为大人,看到了内心对于孩子淘气的无奈还有生气。
仅仅把视线停在“偷”这个词语上,实在是有些过于简单了。
毕竟,文字的简约,是不能代表内涵的简单,需要带着一颗童心来读,方能读出故事的深意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