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心飞翔课例研修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唐诗五首》设计及反思

2022-09-27  本文已影响0人  晓语尔

        在今天《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的培训中,我接触到了两个关键词,即“逆向教学设计”和“理解”。正好郑州市达标课考试中,最后的教学设计考察的就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唐诗五首》的整合设计,这个考试也是一种导向,如何做好单元整合的设计,如何落实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在这节课我们也可以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对这一节课尝试进行整合。

      首先明确何为逆向教学设计。通常的教学设计一“起点”(教材,学情)出发设计教学活动,检测教学活动效果,但逆向教学设计则是从“终点”(学习结果)出发,一直逆推学生的学习经验于学习资源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常被称为“以终为始”的教学设计。结合《大概念教学》一书会发现二者有相通之处,即关键词“真实”和“专家思维”。也就是说符合要求的教学设计应当是先确定学生理解的结果是什么,据此再确定评估结果,然后再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以《唐诗五首》为例

    首先我们确定预期结果,这包含四个方面,即学习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诵读领略律诗韵律之美,结合背景分析诗歌如何借助写景表现主旨;由学习目标需要确定学生预期的持久理解可以是,理解律声韵和谐,朗朗上口。诗人可以通过写景和用典等方法来表达情感,不同的景物有助于抒发作者不同的情感。律诗的结构是起承转合,构思巧妙。那么学生要思考哪些问题才能驱动他们获得上述理解呢?那么预期结果的基本问题可以是:你怎样在诵读的时候判断诗歌的韵律之美?怎样准确分析判断诗歌的情感?如果让你选择用诗歌表达情感,你会怎样着手创作?那么学生要学哪些关键知识和技能才能回答上述问题,获得持久理解呢?学生要知道律诗是有着严整的格律,平仄和押韵都有严格要求;诗人通过起承转合安排诗歌结构;诗人通过写景委婉含蓄表达情感。学生要做到准确判断诗歌的韵脚,能分析诗歌意象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能搜阅查询相关诗人的背景,知人论世,分析诗歌背后的文化内涵,要做到能用诗歌表达情感的方法进行文学创作。

      其次要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判断有没有达到终局),那么表现型任务就可以设置为,学生通过制作配乐诗朗诵视频,结合配乐,律诗的节奏等进行诗歌的审美再创造,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展示诗歌中的场景,也可以将将诗歌应用到具体到情境中,或者仿写基本到七言诗歌,或者对联形式,新闻稿标题等;测试类评价可以通过理解性默写或者鉴赏评价等题型进行测试,也可以给出课后古诗,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情感表达角度,韵律的角度等进行品析,逐渐形成自己的鉴赏思维。自我评价反思则可以在结束后反思自己的诗歌鉴赏水平到达什么水平。 在设计学习体验上,课堂活动设计可以通过单元导读,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W,通过分析学生的朗诵视频可以吸引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H,探索律诗的韵律之美E;也可以通过学生比较分析《野望》《钱塘湖春行》的景物特点和情感,通过体验来探索,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围绕主问题“诗人如何通过写景来表达情感”搭建写景手法的脚手架,探索诗歌这一体裁在表现美这方面的独特之处,当然这都可以有一个真实情境的体验,比如说开展“诗歌新创”比赛,解读诗歌制作视频;或者以“诗歌中的悲喜”为主题的诗歌品鉴会;或者“诗歌寻美历程”,韵律站,意境站,情感站,在真实的情境中训练学生的专家思维,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这就是逆向思维的教学设计。

      对于“理解”的理解,六个侧面,能解释,能阐明,能应用,能洞察,能神入,能自知。对唐诗而言,能解释即能说明唐代律诗的概念,特点;能阐明即能根据具体的诗歌分析律诗的韵律特点,意象与情感的关系;能应用即能应用写景手法对诗歌的写景诗句进行鉴赏;能洞察即能通过诗歌借景抒情的表现洞察中国文化的特点;能神入即能结合背景体察诗人的情感;能自知,即知道自己知识的盲区,能够去更多查阅资料,愿意拓展唐诗的相关资料,以免出现狭隘的认知。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理解“理解”就是,学生的学习是在提升理解的诸多方面,从而能够帮助自己在以后的真实生活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别人的交际话语,理解自学的文本,终身学习的习惯等等,所以说,学生不管是鉴赏诗歌,还是应用诗歌,都是基于理解的训练,提升的是思维的能力,从而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根据理解有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以上我理解的“理解”仅停留与浅层的理解,深度的理解和教学设计还需要接受培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