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学记》有感十六

大学之教,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安学。
——《学记》
一
今日观看《学记思想与现代教育十七》,聆听王宝寨老师的见解与指导,顿感豁然开朗。
王老师先从《学记》教育课程“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谈起,说明学生的居学为学习正业起着练习的作用;又针对当今教育二大问题——学生厌学与给学生减负提出合理性的实施建议,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借鉴。
二
“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开篇就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通过练习,复习而相差甚远的。任何一门学问的习得都是通过反复的练习才能熟练而有所得。
我们曾学习过一篇文章《孔子学琴》。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学习一首乐曲一段时间后,师襄子对孔子说:“我虽然是以击磬做的乐官,但我还是擅长于弹琴。如今,你已学会了这首琴曲,可以进一步学点别的了。”孔子听了,并不急于学其他,回答说:“我已熟悉乐曲的形式,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技巧呢。”
孔子用心投入,练习一段时间后,很快学会了技巧。于是,师襄子便对孔子说:“你现在已经学会技巧了,那么可以学点别的了。”孔子回答说:“可我还没有了解曲子表达的意趣啊。”
孔子继续专心练习一段时间,了解了曲子的意趣。此时,师襄子又对孔子说:“你了解了它的意趣,现在可以进一步再学点别的了。”但孔子依然想继续深入,回答说:“我还不了解乐曲的作者呢!”
于是,孔子专心一致,每天弹奏,用心领会。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孔子有所深思,高高地站在一个高处,向着远方眺望说:“时而严肃深沉,时而胸襟开阔,志向高远。”说:“我已经知道乐曲的作者了,他长得有点黑,身材修长,有着广阔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他眼光辽阔,囊括四方。若不是周文王,谁能如此啊!”
师襄子离开坐席拜了又拜,说:“我的老师曾经就说这乐曲就叫《文王操》。”
师襄子凭借琴艺作为圣人的老师,其技艺自然非常精妙。但师襄子所学,仅仅是知道琴曲的乐音;孔子所学,一定要得到琴曲的意志,这远远超过了师襄子。
孔子凭借自己不断地自悟,不断的练习超过了自己的老师,也说明了居学的重要性。
在上面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是孔子的进步,看不到的是孔子不断的练习。在络绎的琴声中,在不断的付出中,由曲至数,由意至人,文王的面容、文王的神情逐一显现,由模糊到清晰。伴随整个过程的,惟有不绝的琴音,以及孔子那永不言弃的叩问与不断练习的勤奋。
三
“宽为限,紧用功;功夫到,滞塞通。”《弟子规》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妨把学习的期限放宽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用功,学习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会自然弄通。也就强调练习的重要性。
东晋书法家王献之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
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
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
我们常羡慕某人有什么高超的本领,自叹不如。其实,所有的高超的本领或技艺,都是勤奋苦练至熟能生巧的结果。如果我们肯付出、勤学苦练,也能练就一身高超的本领。
从中我们可以明白居学应该做的是练习,反复练习基本功的道理。
四
《学记》教育理念同样适用于我们当代教育。“居学”课外学习的关键在于练习基本功,学习音乐时,如果课余不练习基本指法,课内就不可能把琴弹好;学习诗书时,如果不依靠课余广泛练习比喻,课内就不能学好诗书;学习礼法时,如果课余不学习各种场合办事应酬的规矩,课内就学不好礼仪。总的来说,如果对这些课外的操缦、博依、六艺不感兴趣,就不可能对《诗经》、《尚书》等正典感兴趣。
所以,学习的方法是:时刻放在心上,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学习,休息时也要做与学习有关的事情,哪怕闲暇旅游时也要牢记学习。
针对《学记》提出的“居学”,那么怎样让孩子乐学呢?我们现在的课外作业都是让孩子反复做练习题,搞题海战术。这是老师们的焦虑,追求升学率、成绩而造成的,所以教育部提出给学生减负,给学生留有适量作业,并规定其时间。
“居学”是减负改革的一个方面,首先留下的作业应让学生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感兴趣呢?就是让学生回家作业为弹琴、画画、读经典,练习学科的基本功。每天经典诵读,读着读着,熟读成诵后孩子们的记忆力、专注力、理解力就会大大增强。
比如:我们的语文课的教法是字词句篇,老师们把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让学生背。这样孩子们没有通过思考得来的,能印象深刻吗?虽终其业,去之必速。
我们的语文课应该这样上——先让学生读N遍课文,再让学生自己感悟,然后思考,最后我们教师作出相应的评价。
我们的教法是以单元整合教学,让学生读后不断地感悟与反思,这样的日积月累,学生自然学习大有长进。
家庭作业的改革:多留亲子共读,每日诵读经典,书写感悟日记,有了这些功夫,孩子们自然会写作了。
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管什么样的方法,让学生思考中阅读,阅读中思考,还有践助行动,在“勤”字上下功夫,就像“习”的造字,从早到晚,才会取得成就。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用《学记》思想引领现代教育,使教师有方向、有方法,使学生乐学、好学。
聆听智者语言,践行自己行为。感受文化高深,学习前人智慧。吾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此文仅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感受,不妥之处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