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儿童视角的革命文化
课标中提出:“革命文化主要载体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及反映他们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等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 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有关革命传统人物、事件、节日、纪念日 活动等方面的作品,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革命圣地、革命旧址和革 命文物等。” 统编教材大幅度增加了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比例,体现在低段,则以描绘革命领袖形象的文章为主。低段革命领袖题材课文既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重要媒介,其政治思想教育、文化价值引导、语文能力发展的功能,不可偏废其一。传统革命故事多以当时的战争为背景,着力展现政治风雨和领袖人物的革命理想、革命精神,具有时代的特殊性,这对低年级儿童来说距离遥远,共情很困难。而统编教材选择了短小、浅显,且贴近学生生活的领袖故事,比如今天教学的这篇《吃水不忘挖井人》。
一.链接生活实际,打破时空阻隔
《吃水不忘挖井人》这样一篇描写毛主席的文章,因为时代原因远离当下儿童的生活中间包含很多的困难。课堂上为了突破这样的陌生,采用链接生活的方式。瑞金城外有个村子叫沙洲坝。毛主席在江西领导革命的时候,在那儿住过.在这其中蕴含着陌生的词语。瑞金城、沙洲坝、毛主席,江西、领导革命。只有帮助学生扫除这些陌生感,才能读好整个句子。在这个句子中,先利用地图让学生了解这三个陌生地名的地理位置关系,再以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为例子,孩子们很快能理解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因为年代久远,远离生活,学生很难与其产生共鸣。在之前曾经看过网络上的参赛课,老师带了道具让孩子体验挑水,但是这样容易失去语文课堂教学的语文本位,模糊教学,因为体验挑水辛苦并不能帮助突破本课重难点。课堂上请孩子们互相讲一讲,平时都哪里需要水,结合生活实际体验缺水的可怕。挑水则通过一副挑水图来帮助孩子们体会,感受当时生活条件的不易。对于毛主席和领导革命两个词语,则只作简单介绍,孩子们知道即可。在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应注重“言”与“意”的结合,适当关注故事背景,联系生活实际,不要过度解读相关的背景和意义。
二、立足文本语言,感受革命文化
课标要求第一学段在落实课程目标要求过程中,要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课堂绝不可脱离文本来灌输革命文化,应立足文本语言,在字词学习、内容理解、语言文字品味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人物特质。这节课我抓两个关键词语“带领”和“不忘”。
谁挖的井?到底是谁挖的井?通过小组合作和互相讨论,孩子们比较集中认识到毛主席和战士乡亲们一起挖井,帮助村子从此获得水资源。“带领”一词,通过造句,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不仅仅帮助同学们关注到这个挖井的事情是由毛主席来指挥进行的,认识到毛主席爱民亲民为民,为人民着想的优秀品格。解放后,乡亲们在井旁边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不忘”一词,不仅仅体现乡亲们的饮水思源,更是不忘毛主席和他所带领的战士们。现在的我们也应该做到不忘革命精神、不忘传统美德。
《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虽然有时代的印记,理解起来有隔阂。但课堂只要立足儿童视角,以文本关联生活,融革命文化于语言文字学习之中,同样可以将语文学习和革命文化精神的传统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