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常识Day Seven|教育是衡量好社会的尺度
这是我参与勇气读书会打卡第五十五天
阅读书目:《教育常识》
阅读章节:
第二部分中的第十一节【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和第十二节【教育是衡量好社会的尺度】
读书笔记分享:
教育是需要悲悯、耐心和从容的事业
为什么人类需要教育?因为教育是源于生活,为了生活和在生活之中的教育。因为生活中的问题需要教育来解决,生活即教育,我们离不开教育。教育是让人过上更好生活的一种必然的途径和手段,可以体现在具体的生命关怀上,教育者应常怀一颗悲悯之心,关注那些艰难成长着的孩童的生命,并怀着改变他们生活的希望。这种悲悯的心态会让人静下来,这样的心灵适宜于教育,作为事业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是安静的。
教育是一项静悄悄的事业,静是教育的一个特征,教育的本质是孤寂的,一旦热闹取代了孤寂,那么教育则会面临灾难。教育,需要耐心,教育的成功和教育奇迹,都是由耐心铸就的,教育是一项特别需要耐心的事业,因为教育的一大特质就是慢,所以教育者需从容面对,坦然接受,并让孩子们从容生长,耐心地等待他们的成长与蜕变。孩童们有他们自己的生长规律,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去打断他们的成长周期,静待花开。教育之美,一定不是急匆匆中显现的美,一定是从容甚至悠闲的美。当然,等待也是一种美。
教育是衡量好社会的尺度
对于什么是“好社会”,有着不同的标准和尺度,其中有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尺度即经济生活方面的尺度和法律、政治意义上的尺度,但是在这些尺度中却缺失教育尺度,难道好社会就不需要好教育吗?人类社会需要教育眼光和教育尺度,而且公民的素质教育更是势在必行。公民的素质和素养是在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随处可见的,而且公民素质不是表演出来的,而是教育出来的。
教育从来都不局限于学校,教育是社会的细胞,它浸润在各处,生长在各处,并以其独有的力量散发光芒。教育从来都不应是社会的附庸,相反,社会应为教育提供好的支持,为教育赋能。一个国家的强大,衡量的标准应不只是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国家的公民素养更能真切地体现国家之强大。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尤其需要一种教育的尺度来衡量,用一种基于教育立场的眼光、视角和参照系去看待我们的社会,那么我们的社会离好社会的梦想的差距就会不断缩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