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头条跟着张文质写作尊享会员文章集合

面对危险的孩子,我们怎么办?——读《危险的13岁》

2021-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尘老师

第1次听说"危险的13岁"是在全国第四届教育行走活动上。王彬彬老师的形象和她所讲的内容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

王彬彬在教育行走活动上演讲

"渴望恋爱的口红女孩""被打了三百个巴掌的女生""性成瘾的女生""犯了强奸罪的男孩"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故事, 从美丽大方知性的王彬彬老师口中讲出。故事的主角年龄都不大,出事的时候几乎都13岁,一个像被施咒了的年龄。

再次听到"危险的13岁",是在去年国庆节参加张文质写作研修班时。那次研修班活动,我、慧琳和彬彬住在一起,成为室友。

那次的活动非常紧凑,每天还要完成写作任务,可以说是高强度的学习。但我们三个很投缘,似乎有聊不完的话题。学习之余,两个夜晚都长谈到凌晨时分。

聊学习,也聊自己一直在做的事。其中彬彬就分享到,"危险的13岁"已经成书。我们表示的祝贺,彬彬则表示书正式出版后,会送我们签名本。

在聊天中,我了解到"危险的13岁"背后的故事。为了对这些孩子的采访,彬彬有时真的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事。我听的时候对她有几许担忧,更多的是敬佩。

前几天,接到彬彬信息,说书已经正式出版了,让我们把收货地址给她,她要给我们寄签名版。

没想到这么快就收到了。

纽约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戴耘亲自为本书做序。序中提到,他儿子13岁那年,他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儿子摊上大事儿啦》,表示对这个话题并不完全是局外人。还分享了13岁这个尴尬年龄背后的特别之处。

戴耘教授在序中写道:

这本书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13岁可能呈现的不同情形,既分析个中原委,又总结共同性。已为人父母的读者可以从这些案例中受到启发,举一反三,进而调整自己的教育方式。
我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过,育儿的过程,是父母跟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帮助到孩子的成长,还能帮助到父母的成长。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读这本书,也能了解每天见面的那些十三四岁少年内心的挣扎、青春期的困扰,及时发现问题的苗头,及时应对出现的情况,进而创造一个让孩子们有归属感的环境,收获孩子们的微笑和未来,而不是眼泪和挫折。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张文质先生、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员程光泉先生也联袂推荐了此书。

翻开此书,访谈中夹杂着作者的分析。

此书针对特殊的十三岁时期的孩子们敏锐而多元的心理历程,提醒大家把关注重点放在哪里、该怎么做才能协助他们顺利渡劫。

看着一个个令人悲伤又愤怒,也让人心疼的故事,听着孩子们接受访谈时说出的事实,或藏在心底的秘密,心里五味杂陈。

也许案例中孩子的行为有点极端,但极端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历程,又具有大多数孩子的共性。听到这样的案例,看完彬彬老师的分析,相信普通的家长和老师都能受到一些启发,更好地陪伴自己的孩子或学生。

面对危险的孩子,我们怎么办?请到《危险的13岁》书里找答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