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艺术探究高中语文芬芳教坛有理论道

林春曹:三核备课:以少胜多,以简驭繁

2018-12-19  本文已影响18人  行走在灵动的笔尖上

      摘 要:“三核备课”,是指核心内容、核心问题、核心练习,是引导老师们在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中作整合取舍,聚焦于一点,指向学科的核心素养。“三核备课”是在做减 法,唯有老师不断地“减少”,才能让学生有效地“增加”。精选核心内容:在教材中,彰显学科本质;为学而教,把握年段学情;整合取舍,采撷最大麦穗。聚焦核心问题:思维深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思维广度,引发学生想象;思维效度,留存下来学习路径。设计核心练习:圈画批注,在问题思考中练;迁移运用,在语言表达中练;拓展延伸,在高阶思维中练。三核一线,一条语文素养习得线。

      关键词:三核备课 核心内容 核心问题 核心练习

      一、精选核心内容:吹尽黄沙始到金

        “核心内容”,可以精选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一 处场景、一个主题,一段文字、一种形式……不必包 罗万象,就是寻找文本之中一株“最大的语言麦穗”。 摒弃繁琐分析、串讲串问,把课堂有限的学习时间, 用在语言刀刃上。与其面面俱到蜻蜓点水,不如一课 一得突出重点。因此,我们在备课中要有一双慧眼, 能在纷繁芜杂的文本表象之中,聚焦到内容与形式之核,“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那么,一篇课文的核心内容,该如何有效精选 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来确定核心内容:

    (一)在教材中,彰显学科本质

      教学内容,自然是应该在教材中的,教材中的每 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言意兼得的。我们在备课 时,不能舍本逐末、好高骛远。那种认为文本内容浅 显易懂,学生在文本中没什么可学的观点,可能是对文本作者、教材编者良苦用心的一种误读。精心编选 的教材,不是没有什么内容可学,而是我们老师在研 读文本中,缺少一双发现学习内容的眼睛。文本是线性排列的白纸黑字,乍看起来只是一页一页的文字, 但只有语文老师从学生“学”的角度来审视,才能从 平面的文字,望见起伏的内容,进而引领孩子们乘着文字的翅膀,飞向那一座座耸立着的语言山巅,感受最迷人的语文气息。

      核心内容,就潜藏在教材之中,它呈现的是一种缄默静谧的等待,等待着语文老师在备课中慧眼识 珠,把它从相似的文字中发掘出来,擦拭出五彩的语言光芒!

    (二)为学而教,把握年段学情

      从文本自身来说,核心内容可能是一个固定存在。但是,如果站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视角,核心内容 又可能在因人而异地变化着。因此,我们在备课过程 中,就不能只是一味地研读文本,还需要眼中有学生, 从学生“学”这个重要维度,来寻找文本中适切学生语言最近发展区的核心内容。否则,学习内容过于容 易,则会失去“跳一跳,摘桃子”的探究乐趣;学习内 容过于艰深,则会带来囫囵吞枣后的语言消化不良。 一般来说,低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核心内容是在“识 字写字”方面,通过音形义,把一个个汉字的语言图 谱,形象化地烙印在孩子的认知框架中。中高年级学生的语言学习核心内容是在“言意兼得”方面,入乎 其内得其意,出乎其外得其言,回溯过程得其法,让文本内容和形式和谐共振,让学习能力和思维同步提 升。

      核心内容,是依据学生的年段学情,指向学生的 学习过程。课堂上,学生借由核心内容这个语言平台, 体验到语言登攀的乐趣,留存下语言登攀的路径,欣 赏着语言最美的风景线。这样的核心内容,才是我们 三核备课中所应当追寻的。

    (三)整合取舍,采撷最大麦穗

      每一篇文本都是独特的“这一个”,各有各的鲜活 内容与别样形式,等待我们在阅读中激活这个“独特 性”;每一篇文本中都有一株“最大的麦穗”,聚合着 丰富内容与完美形式,静待我们在教学中采摘这株颗粒饱满的“麦穗”。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 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寻找文本中“最大的麦 穗”,其实就是以教师的慧眼,来发现课文中能够举 一反三的“言意兼得”核心点,培养学生的阅读与习 作素养。

      同样一册教材,同样一篇文本,一样的字词句 段,一样的语言元素,可是因为教学内容整合取舍的 差异,便会产生迥然不同的教学情形和结果:A 班老 师,面对教材,不加取舍,选择逐字逐句,分析讲解; B 班老师,研读教材,大胆取舍,选择重点难点,精讲 精练;C班老师,参透教材,巧妙取舍,选择精彩语 段,得意得言……不难想象,一段时间后,ABC三个 班级学生语文素养的差异。这种差异,不是因为教材 本身的不同,而是源自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整合 取舍,“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取法乎中,仅得乎下”。

      整合取舍,就是对教材中的语言元素,进行一次重新排列组合,从“线性铺陈”走向“核心生长”。一 篇文章,就像一只手,五指分开呈“掌状”推出去,力 量有限;而五指聚拢呈“拳状”打出去,无坚不摧。教 学内容不在整合取舍中“减少”,学习效率就不会在 核心聚焦中“增加”。

      如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五年级上 册),课文共有 9 个自然段,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依次叙写了 3 个内容——栽花、赏花、寄信。从篇幅上 来看,这 3 个内容,大体差不多,我们惯常教学会从头至尾分析人物、体会情感,比如“栽花”中儿子对爸爸的爱,“赏花”中高尔基对儿子的爱。但是,我们 在备课中感觉到,这些内容中的“父子之爱”,对于五年级学生阅读而言,显得有些浅薄,根据他们已有的阅读水平,是完全可以自读自悟的。于是,我们把这 篇课文的核心内容,确定在高尔基给儿子写的这封信中,引导学生咀嚼这封信,品味其中的词句和内涵。

      备课中,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的语言品味:一是信中内容,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整体思考高尔基在这 封信中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着什么样的 内在联系。这是概括力的又一次历练;二是相同词语, 不同意思。信中两次写到“美好的东西”,但意思各不 相同,第一个指的是“鲜花”,第二个指的是“世界上 一切美好的事物”。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品味相同的词语,不同的意思,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是联系实际,品味句子。“‘给’,永远比‘拿’愉快” 这个中心句内蕴丰富,课堂上,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标点符号),由浅入深理解含义。但这还不够,还要把这句话的含义和每个人的思想,发生一次真实的 “碰撞”,并巧妙延伸到片断练笔——“的确,‘给’, 永远比‘拿’愉快。还记得……(请用自己亲身经历 的一则事例来说明)”。这样的教学,教得精准,以少 胜多;学得有效,言意兼得。

      二、聚焦核心问题:一枝红杏出墙来

      “核心问题”,可以聚焦内容思想、表达形式、学 习方法……有了核心内容,就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但从此岸到彼岸,还需要精心设计路径。核心问题, 就是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的最佳路径。既然是核心问题,那它就不能是“十万个为什么”,必须从核心内容 之中寻求突破口,让核心问题在课堂上像“一枝红杏 出墙来”。它可以是一个“主问题”,撒开一张解读的 网,让学生在核心内容中圈画批注,探寻解答;它可 以是一组“群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抽丝剥茧, 寻幽探秘;它也可以是一道“开放题”,从文本走向生活,引入画面、音乐、视频等,丰富内容,打开视野。 那么,一篇课文的核心问题,该如何有效聚焦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来设定核心问题:

      (一)思维深度,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一个好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基于文本核心内容之中,指向文本语言思维之核,能引领学生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慢慢窥见文本内容与形式的真谛。语文课 上,一个有思维深度的问题,犹如一叶扁舟,它可以载着学生徜徉在语言文字的世界里。这时候,毋庸老师的喋喋不休讲解,也毋庸同伴的七嘴八舌交流,核心问题本身的思维深度,就是最好的学习催化剂,将文本核心内容消解弥散、聚合重塑、升华外溢。

      核心问题的思维深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关于文本内容、思想、情感方面的深度理解,即 入乎其内得其意。备课中,我们要特别留意内涵丰富的字词句段,要特别关注人物形象的细节描写,要特别推敲事理之间的逻辑联系,要特别揣摩角色之间的思想情感……有思维深度的核心问题,就像一根细线,可以把文本前后之间、内容深浅之间、语言起伏 之间的种种内涵元素整合在一起,学生循着这根问题细线,可以从共有文本的这一端,走向独特体悟的那 一端。这是一种高阶的阅读提升;二是关于文本形式表达的深度探究,即出乎其外得其言。备课中,我们不要得意忘言,“言”和“意”彼此其实是天然关联着 的,只不过“意”更多的是一种直观显性,而“言”则 往往是一种缄默隐性。因此,语文老师需要有一双慧 眼,透过文本的“意”,望穿文本的“言”。有思维深度 的核心问题,应该是能引导学生解密语言范式,以利迁移运用;内化语言模块,形成运用能力。这是一种 高阶的读写融合。

    (二)思维广度,引发学生想象开去

      核心问题的思维广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从教材课文到课外阅读,只要寻找到彼此的共振点,就可以开启“1+X”的思维广度。这样的大阅读视 野,可以开阔学生的阅读思维境界,从狭隘封闭的单线思维,到丰富融通的多元思维。这是一种高阶的阅读品质;二是从文本世界到生活世界,把文本静态的 语言文字激活,和学生的生活经历对接,在每一个学生的自我体悟中,找到核心问题的最佳注脚。这就要求在备课中,老师们更多地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出发, 来斟酌推敲文本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寻找学生阅读中可能产生的兴趣点、茫然点、联想点,这些文本空隙,恰是核心问题思维广度的最佳原点。        (三)思维效度,留存下来学习路径

      核心问题的思维效度,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一是在思考核心问题之前,引导学生展开“头脑风 暴”——你觉得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 用什么方法呢?让学生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在“满园春色”之中,寻找“一枝红杏”。当然,也可以在学生探究之前不加任何评议,给其自由,任其选择,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自己修正方法与路径;二是在核心问题讨论之后,引导学生在“答案”和“路 径”之间,作一次“思维回放”——刚才这个问题, 我们是怎么思考的,从哪儿解开了答案的?这时候占据主导地位的一定是问题答案,答案是清晰的,而路 径是模糊的。而真正有价值的,不是答案,而是方法。 因此,我们要通过思维回放,让答案模糊一点,让思维清晰起来。

      三、设计核心练习:光说不练空把式

        “核心练习”,可以积累语言、习得范式、延伸拓 展……核心练习,不是课堂学习的简单巩固,它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是语言文字运用的最优实 践。它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环节”,在阅读理解之后, 进行有效迁移。作为独立环节的核心练习,应具有“举 一反三”的拓展性,不是机械的重复,而是在“变式” 之中,培养能力,习得方法,学以致用,把“语用”教学观落在实处。它也可以是一个“共生的环节”,就是和核心内容、核心问题融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 有你,在内容理解中练,在问题思考中练。核心练习应注意练的层次性,练在关键处,摒弃题海战术,提 倡课内完成。

      那么,一篇课文的核心练习,该如何有效设计呢?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拟定核心练习:

    (一)圈画批注,在问题思考中练

      备课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文本中那些具象化的 内容、特色化的语言,通过“圈点”“勾画”“批注” 这样的核心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再现具象画面,咀嚼特色语言,绘制思维导图,表达阅读感悟等,让学生的阅读思维向纵深行进。

      一般来说,圈画批注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设计:一是圈画关键词句,批注出从这些词句中读出的感悟。这样的圈画批注,其实是两个层次,从表层的 词句圈画,到深层的内涵批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能够得到有效历练;二是圈画关键信息,批注出从这些信息中读出的结论。这样的圈画批注,更注重关键信息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可以形成某种清晰的文字结构图,使阅读过程从感性具象化,走向理性结构化;三是圈画关键元素,批注出从这些元素中读出的框架。 这样的圈画批注,通过文本中的关键元素,来解密文本的表达图式,引导学生窥见作者的表达路径和方式。圈画批注,就是将学生引入一片金灿灿的语言麦地,把学生的阅读思维往前推进一步,让学生的语言世界得以重新建构。 

    (二)迁移运用,在语言表达中练

      迁移运用,是一种简便易行、深度有效的语言实 践活动,它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表达形式,习得语言范式,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一般来说,迁移运用可以 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设计:一是可以进行内容补白,寻 找文本内容上的空白点,就像绘画中的留白一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白文本,想开去,写下来。这样的 迁移练笔,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化理解,也是对语言 表达的有效训练,言意兼得;二是可以进行形式仿写, 仿照文本句式、段式的表达形式,写几句话或一段话, 这应该是一种最常见的迁移运用。形式仿写,就是把 某种表达形式,从文本的语言中移植到学生的语言中,并且作为一种语言框架定格下来,成为一种结构 化的语言图谱,内化到学生的元认知中,随时可以被 激活进行相似表达;三是可以进行感悟表达,把自己的阅读感悟写出来,回归文本,寻觅词句,融入感受, 深刻表达。这与批注练习有点相近,但批注可能关注 的是语言的“点线”方面,而感悟表达更多地是指向 “深度”方面,综合、概括、推理、评论、批判……感 悟表达,本身蕴含着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要有感悟, 感悟要深刻独到,才有内容可写;第二层次是要会表达,表达要精当准确,才能言意兼得。

    (三)拓展延伸,在高阶思维中练

      核心练习的设计视野,也可以拓展到文本之外, 把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生活空间链接起来。这样的拓展 延伸,从一篇文本到一组群文,从静态文本到动态生 活,让语言实践历练有了更广阔、更粗壮的根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不过,这里的拓展延伸,不是追寻一种简单的“数量叠加”,它是伴随着文本原点的“高阶思维”而呈现提升的。因此,在备课中,我们需要深耕文本本身,发现拓展延伸的原点, 预设高阶思维的路径,这样的核心练习,既有“1→X” 的练习广度,又有“X → 1”的练习深度。

        一般来说,拓展延伸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进行设 计:一是基于内容主题的阅读链接,这是一种典型的主题式群文阅读。但我们的阅读练习设计,绝不是简 单止于内容主题的拓展延伸“1 → X”,我们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在相似内容、相同主题的群文阅读中,回望发现、梳理总结其间的不同之处“X → 1”。透过这 些不同之处,透过这些拓展延伸的“X”,在比照阅读中参透教材文本的“1”,进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与境界;二是基于文体表达的阅读链接,这是从文体特 征和表达方法上,来开展运用式群文阅读。但我们的阅读练习设计,重点不是“1 → X”的数量累积,而是 “X → 1”的质性催化。也就是说,通过这些拓展延伸的“X”,进一步验证教材文本中的“1”,进而初步建构文体特征图式,有效习得文体表达方法;三是基于方法策略的阅读链接,这是一种“1 → X”的正向迁移式群文阅读。把某种阅读方法策略,先融化在文本这 个“1”的学习过程中,再通过拓展延伸“X”进行练习巩固。

(江苏省南京市月苑第一小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