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终身幼儿园》共读写作专栏

一起读《终身幼儿园》

2020-03-25  本文已影响0人  张秋琼

《终身幼儿园》这本书是一本特别有价值的书,来来回回读了几遍,听了张琦老师的共读,看了陈蕾老师宝藏般的共读心得,让我对我的教学和尝试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本书的导语中这样说:“现在的孩子,大概有2/3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儿童编程之父、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米切尔•雷斯尼克在本书中告诉你,未来教育要向幼儿园学习,具有终身创造力的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是呀,王绪溢博士的讲座中曾经有一句话让我深思:我们用过去的知识教学生,却希望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生活。雷斯尼克教授提出了终身幼儿园的理念,希望能以幼儿园的创造性学习螺旋的学习方式来展开学习。

我是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工作的3/4的时间都在一二年级,是离幼儿园最近的年级,却不断摈弃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我看到很多一年级充满好奇心和创造性的孩子们在二年级已经有所变化了,可以说他们懂事了,但也意味着他们的创造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也谈不上发展创造性思维。书中提到的“创造性学习螺旋”、“4P学习法”(包括项目、热情、同伴、游戏)这些让我看到美好教育的样子,但其实我的能力水平距离这些还有很大的距离,所以我想结合我的教育教学经历谈谈书中所提到的成长性思维。

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们愿意接受挑战,拥抱错误,及时的修补和调整,从错误中学习。修补对应的是计划,回想自己的思维方式经历了以下的变化:入职时的“消极修补型”、中期的“计划型”和现在的“计划修补结合型”,嗯,期待下希望未来是“有意义的修补型”。

刚入职的我是修补型,我能大胆做些教学尝试然后修补调整,比如我在九月刚开学的时候给一年级孩子们上数学绘本课——《走进奇妙的数学世界》,以一种生动的学习方式唤起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正常这时候是对孩子进行常规教育,从这个层面来说我是有一些创造性的,勇敢尝试新事物且对学生没有预设,课堂虽有瑕疵,但回忆起来是有趣的可爱的,但也仅此而已,我的探索更多的是停留在好玩且尝试时间过短(一周4节数学课),因为这时的我不是太了解学生和教学,课堂中有一些微弱的调整,但后期没有反思总结性调整和修补,所以只能说是“消极修补型”。

入职后的一年我成了典型的“计划型”,计划性有很多好处,它高效、严谨、方便,入职以后我的工作更多是计划性展开的,很大程度上帮我改掉了拖延症这个毛病,但容易陷入思维定势和一板一眼的状态中。那年我开了节备受折磨的片区公开课《角的初步认识》,因为对外,教研组长、师傅们倾注了很多心力,台风天都一起陪我在学校做学具,打磨设计。但我没理解课背后的设计原因,现在回头看课的流程设计挺好的,但当时的我只是背流程背稿子,教学稿改了9次,但每一次的调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补,而是我怕出错,为了下一次课能以一种流畅的方式呈现,当然6次试上都不尽人意,因为丢失了教学中最核心的学,学生在哪里?借陈蕾老师在共读心得中摘抄的书中的一句话来小结:如果你计划好了一切,你就不会有额外的惊喜。——伊藤穰一(媒体实验室主任),说的就是我啦,课堂上的生成和惊喜我全都选择性看不见,不知道错失多少孩子们的“金句”和“奇思妙想”。

搭配学习内容,学生作品遗憾没保存

现在我把自己称为“计划修补结合型”,计划体现在我在计划自己的成长方向,修补则是我放下了对预设的部分“执念”,比如在教学二上《搭配》(排列组合)这节课时,我就是让孩子充分体验自己先搭配(课堂上花了较多时间),别的老师建议我加快节奏,只要有无序的结果出现就可以顺利到下一环节——在修补中进行有序搭配,感受有序的价值性。我想如果第一环节的思考和体验不够,后续的对比和价值感悟是不是也不够?所以我还是坚持给孩子足够时间,虽然最后的提升题没有时间呈现,但是最本质的数学思想有序搭配孩子已有所感受。也许这个例子并不能充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但我不想孩子丢失那份好奇心和探索心,等着老师给所谓的有序和答案。我的孩子们至少在我的数学课上,不会觉得老师说的就一定是对的,不会有疑惑而不敢问,这是我对我课堂的小小修补吧。在这样的小小修补中我关注到了学生的学,哪怕只有一些。后来团队给了我麻吉星魔法教学系统,我的第一次尝试课“惊吓”和“惊喜”并存,也太多要修补了吧,我以为的学生思考和真正的学生思考竟然完全不一样,信息技术融合课让我看到学生的思考,修补和调整的教学决策是每一节课必不可少的,我在努力!以后的教学尝试我会有意识的多融入幼儿园的学习方式,期待未来我能解锁成为积极的“有意义修补型”。

最后回到成长性思维,我想充满好奇心、勇敢接受新事物、不怕失败的成长性思维很重要,哪怕错了,哪怕走弯路,我们也是在这个修补的过程中一点点积累经验,一点点成长。于我如此,于孩子也是如此,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在被关爱的环境中修修补补,让他们体验感受,拥抱错误,接着尝试调整,老师和家长适时的给予结构性的帮助,并非直接告诉“正确”的路径,让孩子自己探索发现属于他们的路,也许这个路是老师和家长都未探索过的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