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流行“时间+汗水”?
说到成功,我想大家没有忘记“时间+汗水=成功”的这条定律。
也或许,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去“运用”这个定律去引导学生,去阐述自己的“成功观点”。至少,我已经十来年不提这个了,在自己的教育中,我也渐渐淡化这种“成功模式”。
因为在我看来,“时间+汗水”似乎显得有些读死书和死读书,这恰恰和真教育、幸福教育是相违背的。
我不是说时间和汗水不重要,任何成功都需要有时间的保障,都需要有汗水的铺垫。所以,我的标题是一个问,而且这个问不是反问而是疑问,即需要读者朋友或者教育者思考并各抒已见回答的问题。
尊敬的你,答案是什么?请遵从内心想法和自己的实际做法谈谈你的高见吧!
我不反对,也不是很赞成,但是每每看到所谓的“引导孩子充分利用时间”的画面我就似乎有些愤怒。
有的学校,连早操的前几分钟都不放过要站在操场背书;有的学校,安排洗漱的时间不超过十五分钟;有的学校,上厕所、上课都必须要跑着抢时间;有的学校,排队打饭的时间都在学习……
因为他们的做法确实有效果,甚至人们看中的成绩是比较理想的。于是,很少有人站出来正面反击。
国家为什么提倡核心素养教育,国家为什么要实行“双减政策”,国家为什么要进行“五项管理”?
我想,诸多的决策不是为了去“时间+汗水”而是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孩子:还孩子更多的睡眠时间、还孩子更多的自我发展时间、还孩子更多的科学探索时间,也包括还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学习时间。
可是,悲催的是很多学校依然打着“双减”“五项管理”的旗号挂羊头,卖狗肉,变本加厉。
举个简单的说法:“双减”是为了减轻校内作业和校外辅导压力。所以,增加“课后延伸服务”,旨在用课后服务完成作业辅导,旨在用课后服务“取缔”校外辅导。
但是,关键的问题是除了课后延伸服务的质量之外,还有教师压力和监管实施的“大问题”。
不难发现,在“成绩”这个大指挥棒的引导下,只要存在“辅导”或者辅导名下的时间,人们就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去“为考分服务”。说白了,就是利用课后延伸服务的时间还是为了“分分分”,其实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半点联系。
这样,不是“减负”,而是增加了美其名曰的“课外服务”时间,实际上是增加了师生的负担,更突出了“时间+汗水=成功”的秘诀。
当然,如果措施和管理得当,人的思想意识真正提高,这是有益而无害的。
我为什么在这个实施我国近期教改的关键时期,犹如“唱反调”式地提这个问题,因为在我看来很多地方和学校并不是真正明确“双减”“五项管理”等号召的宗旨,而是简单地贴上它们的标签实则上演“增负”式的和“应付式”的“分数战”。
这是教育改革的又一大悲剧,值得我们教育的局中人不折不扣去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