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青年教师成长课堂教育行走

改变必然很艰辛

2021-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七乡师者

每一次改变必然会带来一阵阵不适,必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我们不妨试想:没有不适感的改变能称之为改变吗?

所谓的“改变”就是“革去”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举措,“探求”良好的发展路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会感到不适、甚至于产生不乐意和巨痛的反应,那是因为我们原有的样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变。也只有这样的,能感受到变化的改变才能称之为“改变”。

那么,为什么哪怕我们内心承认是比较有意义的改变我们却不乐意且有巨痛感呢?甚至于奋力维护原有的生活、工作状态?

我想,大多是因为:

第一,人很难居安思危,且逃避挑战

虽然我们都懂得并强调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但是“过好当下”又成为人之常态。“二八定律”“洛萨达比例”……无不证明了绝大多数人的选择是固定性思维和逃避挑战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比如说“教书人不读书”的教育不良现象,为什么“不读书”呢?是不需要吗?还是老师没有读书的意识?

很明显,这些原因都不是。关键是不会居安思危,不会紧张铁饭碗会打破,又或者这个铁饭碗打破也还能找另一个铁饭碗。

总的来说是没有“被逼”!是啊,如果被原有的样态所威逼,那么再大的改变也会选择积极去应对,再大的改变也会很快适应。

第二,打破舒适圈是件痛苦的事

舒适圈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圈子里,在圈内有自己熟悉的环境,与认识的人相处,做自己会做的事,所以我们感到很轻松、很自在。

咋一看,舒适圈是理想境界,但对于“发展”而言,我们应该走出舒适圈:即去适应不熟悉的环境;去认识更多的陌生人;去挑战不会做的事。否则,就不可能迎来更多喜悦,就不可能取得更多的成就。

但是,一旦打破舒适圈,那么环境生疏了,身边的人陌生了,面对的事不会做了。最关键的是“不再轻松”“不在自在”。其实,凡是有意义的事,都不可能在“轻松”和“自在”状态下获得成功。

所以,改变了就得打破原有的舒适圈,就会“毁灭”轻松和自在,当然就会带来痛苦。

反过来想,正因为痛苦所以改变才更具有意义。

第三,被得过且过误导

可以说,我们最喜欢追求“得过且过”,因为得过且过是即时满足,立即见效,立马感受。

而“改变从善”则是延时满足,要延迟多久呢?比如,一位新校长带来的学校新改变,其带给我们的成效,少则三五年,多则十来年。

于是,人们就不愿意了。是啊,谁愿意付出那么久静等花开呢?

所以,我们往往被立即见效的期待所误导,我们往往被眼前的利益所误导。殊不知,事实证明没有牺牲就不可能收获更多的价值。

我们老师的价值在哪里?得过且过?不敢挑战?满足当下?

第四,缺乏感受顺应之后带来的快乐

良好的改变,不适,甚至于痛苦,并不会漫长,总会过去,而且有可能很快就过去。苦尽甘来,快乐也会尽快来临。

想都是问题,做就是答案。

不要一味地去想这样或者那样的改变会带给你不好的东西,学会顺应,学会调整心态,学会积极应对。去做,不听地做,用想大事的心做好每一件小事。相信,通过努力,需要的答案会到来;相信,明天会更好。

尊敬的读者朋友,新的一天开始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起点、新的领导……我们又迎来了新的改变。此时此刻,你是在想,还是在做?

想吧!越想越害怕,越想越不舒服,越想越担心。

担心什么?太累,太苦,付出太多……

怕什么?跟不上节奏、出局、打破原有的舒适……

我们又何尝不想想:我们所担心的、所怕的,其实是工作和生活所不容忍的。那是堕落的行为,那是不称职的思维,那是在“犯罪”。

所以,别想了,来了新的校长,来了新的举措,带来新的改变。一切都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一切都是为了寻求更美好的明天。何乐而不为?我们需要的是“做”!

行动就有收获,坚持才有奇迹。做总比不做好,只有行动我们才能找到真理,只有行动我们才能走在阳光大道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