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主题,因跟自己有所链接,给我的触动特别大
教育行走一起写吧,每日一记录,每月一精品。每月的精品文是有主题的文章,属于命题作文。9月份的主题文,因跟自己有所链接,阅读起来触动特别大。
一
9月主题:小尘老师,我想对你说……
希望大家写作有一个对象感,就是从随意地记录到有读者意识,有写作的对象感。考虑到一部分刚加入的老师,对发起者小尘老师还不是很熟悉。我特别做了说明:对小尘老师不熟悉的小伙伴,你只需把小尘老师当成一个倾诉的对象,可以讲自己的困惑、收获、经验等自己的事情[握手]
选择这一主题,我其实也藏有一丝私心,渴望聆听那些与我有所交集的朋友们的故事和心声。毕竟,每个人的视角独一无二,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观察;即便是同一种现象,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
对于他人的评价,无论是赞誉还是批评,我都能够虚心接受。对于批评之声,若有益则改进,若无可取则自勉。只要是出自真诚、源自真实,我都乐于听取。因为只有直面真实的问题,我们才能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之道。
二
陆续读到一些挑战者的文章。
张钰娟老师倾诉:“我试图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去帮助他们(情绪低落、厌学、人际关系紧张、亲子关系疏离的孩子们),但往往感到力不从心。我深知,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复杂多样,不是简单的几句话或几次咨询就能解决的。那段时间,我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和迷茫之中。我不知道自己该如何继续前行,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和家长。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甚至想要放弃。”
她听了我的分享,意识到写作不仅是一种自我疗愈的途径,更是探寻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于是,她重新执笔,记录下自己的所思所感。
在写作的旅程中,她逐渐发掘了自己的潜能,这让她有机会更深入地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张老师还鼓励学生和家长一同记录心路历程。
这样的尝试,让她的教学、辅导和生活都焕然一新。
——听闻钰娟老师的倾诉与书写,为她感到由衷的喜悦。她将写作与教学相融合,赋予了写作更深刻的意义。
杨月英老师说:
进了“教育行走一起写吧”群我才发现,原来有这么多像我一样的“小白”呀!他们在索取编号,入群的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比如怎么发简书链接啦,打卡区内存满啦之类,您总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和指导。很多老师都在群里表达感谢之意,而您总是谦逊地说自己是婆婆妈妈,唠唠叨叨。
——挑战300天绝非易事,为了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拥有仪式感,更易于坚持,我必须引导他们选择一个写作平台,并分配挑战编号。同时,那些细碎繁杂的问题,同样需要我投入心力去解答和指导。有些问题虽然我们已阐述得十分清楚,但老师们或许因忙碌而未能细读,或是选择性阅读,导致遗漏。重复讲解某些问题虽显啰嗦,但若不讲,又可能让一些老师感到遗憾。
因此,当老师们困惑求解时,我们需要理解,需要充足的耐心。人在迷惑时,难免显得笨拙。幸运的是,群内大家都能相互理解,相互包容。遇到有小伙伴难以理解时,群里的老师们也会及时伸出援手,共同扶持。起初或许会有些辛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就能渐入佳境,专注于写作,感受到更强烈的成就感。任何有价值的事,都值得我们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完成。
王海玲老师倾诉道,开学后的忙碌让她日更文章的质量有所下降,甚至开始质疑自己,考虑过放弃。她询问我是否也曾面临过类似的困惑与挣扎。
——我想,每位日更的挑战者,都会遭遇坚持的瓶颈。有时因为忙碌,写作变得草率,甚至开始怀疑作品的价值。有时则是一时找不到写作的灵感,笔下无话可说。
每当有朋友提及这个问题,我都会鼓励他们,即便偶尔硬着头皮写下去,也要保持写作的习惯,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当你感到内容贫乏或无话可写时,不妨翻开一本书,汲取其中的智慧,摘录一二,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当有所输入时,输出便不再困难。因为渴望写出佳作而产生的阅读,是最为自然的过程。这也是坚持写作的教师,总会不经意间阅读诸多书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