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语文教学

论证方法——走进千古名作《逍遥游》的一把金钥匙

2019-08-09  本文已影响4人  立恒语文

庄子的《逍遥游》乃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文学史上的千古名作,学界有“开宗不了逍遥游,空读《南华》三十篇”之说。但是,对于许多普通读者来说,要读懂庄子的《逍遥游》,也确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然而,世上的许多事情往往并不是绝对的。对于《逍遥游》的读解来说,同样如此。在笔者看来,只要找到了恰当的途径,普通读者读懂《逍遥游》,并不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那么,这个恰当途径哪里呢?笔者以为,就在《逍遥游》的论证方法上。

逍遥游的中心论点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中心论点不是在文章的开头就直接提出的,而是经过层层论证后在文末顺理成章地推出的。那么,作者在推出这个中心论点的过程中,使用的最显著的论证方法是什么呢?是对比论证。

综观全文,文章的对比论证贯穿全文,所以,只要我们读懂了这个对比论证,《逍遥游》的精华自会明白。本文为分析的方便, 文章的对比论证归纳为三种:大小对比(空间对比)、长寿与短寿的对比(时间对比)、境界对比。


大小对比。大小对比集中体现在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后半部分也使用了这种论证方法。在第一部分里,作者把鲲鹏同蜩与学鸠做对比,在第二部分的后半部分里,作者又把鲲鹏同斥鴳做对比。在这两种对比中,对比的另一方虽然不同,但对比的实质是相同的。

从最直观的层面上来看,作者通过这两种对比想要表明的就是蜩、学鸠、斥鴳的渺小卑微,鲲鹏的宏大高远,用作者的原话来说,就是“小知不及大知”,即小的智慧无法理解大的智慧,小的逍遥无法理解大的逍遥。那么,深层的意蕴应是什么呢?综合全文来看,就是作者所追求的“绝对自由”。这个意思我们在作者给我们塑造的鲲鹏的身上可以体会到,在第二部分的长寿与短寿的对比上,第三部分的境界对比上同样可以体会到。

时间对比。时间对比即长寿与短寿的对比。这是本文使用的第二种对比方法。可分两层:作者先把短寿的朝菌、蟪蛄同寿命很长的冥灵、大椿作比;接着再把寿命很长的彭祖同寿命短暂的众人相比。两层对比的直接目的就是表达“小年不及大年”这一浅层意思,而深层意蕴依然同上一种对比一样,就是突出作者所追求的“绝对自由”。


境界对比。这种对比可分三层。

第一层,“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这四种人同宋荣子对比。在作者看来,上述四种人同普通人相比,他们自视甚高,但同宋荣子比较,也就像斥鴳同鲲鹏一样,不足称道。

第二层,宋荣子同列子相比。在第一层对比中,作者指出,宋荣子虽然高出于上述四种人许多,在世上已不多见,但同列子相比,“犹有未树也”,所以,还不值得特别推崇。

第三层,列子同“至人”“神人”“圣人”相比。列子同宋荣子相比,可以“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似乎已达自由的极限。但在作者看来,这种境界还是“犹有所待者也”!那么,什么样的人才是达到了作者心目中“无待”境界的人呢?就是“无己”的“至人”,“无功”的“神人”,“无名”的“圣人”。

这层意思作者虽然把它放在第三种对比中来表达,但从全文出发来看,这个观点既是第三种对比所要凸现的主旨,实际上也是全文三种对比最终要突出的主旨,因此,应该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它是全文三种对比最终要共同推出的中心论点,是全文的中心论点。这个中心论点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作者一直追去的无所待的“绝对自由”。作者把这个中心论点既未放在文章的开头,也未放在文章的中间部分,而是放在精心安排的三种对比之后明确亮出,其独到之匠心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论证方法实乃普通读者走进《逍遥游》的一把金钥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