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文质写作青年教师成长课堂教育行走

把教育的评价目光投向未来

2022-05-28  本文已影响0人  七乡师者

教育中之所以有“差生”是因为我们看到了他们现在的成绩和表现很差,但是我们有谁能预测他们的未来会是怎样的呢?

其实,历经岁月和光阴的“冲刷”,当年的“差生”也会变得很“优秀”,只不过需要漫长的时间,这个时间一定不是几天、几月或几年,而是十年乃至几十年,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工作的最后结果如何,不是今天或者明天就能看到,而是需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见分晓。你所做的、所说的和使儿童接受的一切,有时要过5年、10年才能显示出来。

中国有句俗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就是这个道理。

我不赞同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一是这个“百年”强调的是需要很长的时间,二是我觉得“树人”确实需要百年,这个百年需要历经三代人。如果你相信“寒门难出贵子”,就赞同我的想法了。

比如,拿我来讲,虽然我父亲和我们这辈人的家境贫寒,但是如果没有我父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共10多年的从军生涯,也就不可能有九十年代的我的中专生涯、不可能有现在的从教的我。

也正因为有了从教的我,才有了我现在上着省内名牌大学的儿子。

当然,这个不是普遍性,但是我想“寒门难出贵子”是历史以来的实施。就好比我会说“农村始终是农村”,纵使它发展了,那永远也赶不上相比当时的城市。

所以,“树人”真的是需要百年来等待和验证。

八年前我常常用我的课堂搞“三分钟说话”和“演讲”,但是后来我发现这些活动耽误了很长时间、耽误了课程,所以成绩比同平台的班级少了几分。于是,我取消了这些活动。

但是,到后来,最前面的几届毕业生上完高中,读完大学参加工作后,回来和我谈话。不少学生都认为:是我每天的三分钟课前说话和每个月两段晚自习的演讲活动让他们有了很好的成长,这其中包括撰写演讲稿、从门口入场和演讲及点评。

我本已经感觉太耽误时间、影响成绩而放弃了一届学生三年的此项活动。听他们一说后,我又“重拾”了这个活动,并加大了力度,还把孩子们比较好的稿子发在我的微信公众号上。

然而,上完高中、读完大学才能体现的这一成长就需这么漫长的时间。而我们往往着急于当时的、眼前的以成绩为主的评价。

在评价中,我们值得借鉴和惊叹的还有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条“法则”:尽量避免所谓“及时评价”,而是根据孩子的情况适当延后评价,甚至根本就不评价。

苏霍姆林斯基忠告老师们:宁愿平分的次数少些,但要是每一次都平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

李镇西老师说: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予适当延后的评分,真正体现教育家对儿童的爱。在这里“爱”的含义是理解、尊重和鼓励。

读到这里,想必老师们应该明白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提倡少考、提倡等级制评分、提倡不公布分数。

鲍鹏山教授在其卓著《好的教育》中说:为什么及格分是60%?那40%就是允许学生去犯错,去自主发挥自己的解读和才能,如果及格分是80%甚至于更高,那么孩子就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了。

这就是考试,这就是考试的目的: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根据情况引导学习。而不是产生分数,让孩子灰心丧气。

然而,在学生的考试中,苏霍姆林斯基从来不给“不及格”,他说:如果学生由于某些条件和情况而没有能掌握好知识,我从不给予不及格的分数。

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解释道:没有什么比意识到无前途、认为自己啥也不行更使儿童受到压抑。灰心丧气和郁郁不乐这类感觉严重影响学生的整个脑力劳动,会使他的头脑好像处于麻木状态,只有愉快的乐观主义感觉才是住满思想江河的潺潺流水。

分数不是目的,由学习引起的成功感而带来的幸福才是目的。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评价观。

而我们大多的老师目的是相反的,有句话叫“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是这个道理。

好的教育——对儿童心灵的尊重。

教师只有把自己的每一个学生看成是未来的人,他才不愧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