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教”理念的数据分析促进师生协同发展研究》教学反思麻吉星精英教师培育计划鼓一集团信息化成长小组

方法和理论,你会选哪个?

2023-07-19  本文已影响0人  汉说信数

福州市鼓楼第一中心小学 林汉铭

“学习理论到底有什么用?何不给我一些更加落地的实质性做法?”很多时候,大家都喜欢以快餐式的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即重方法而轻理论。这个暑期在我阅读《美国中小学数学实践指导手册》的过程中,我慢慢开始了解到理论的作用及其价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方法就好比这里的鱼,方便快捷地告诉你具体“怎么做”。但很多时候,当我们按照“别人”的想法做事情的时候,由于不了解其中的原理或用意,有时只有形而没有魂。就例如,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习同分母的分数加减法,很多孩子只知道“分母不变,分子相加”而并非真的体会到“任何数的加减运算,本质上是计数单位的叠加或消除”,以至于无法进行异分母加减法的迁移。再例如,在很多菜谱的调味中,很喜欢加入“生抽、蚝油、老抽”,由于比例的不同,导致煮菜的你都要看说明书进行烹调。如果你知道调味的底层逻辑,就明白生抽和蚝油为了提鲜,老抽为了提色,那么你就能根据具体食材本身的鲜度,进行改变生抽和蚝油的比例。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当你明白内在的理论,方法就有了生命力,而不是一尘不变或按部就班。

在教学中,讲授式(听讲)真的不可行吗?什么样的教学(学习)方式才是科学有效的?我们到底需要做些什么?这些都是每位老师(孩子)需要思考和学习的事情。“思考”容易理解,为什么还要加入学习二字?在看完相关理论之后,你就会发现教学(学习)是有一套科学的运转方法。

和教育相关的理论有很多,其中影响比较大的就是结构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

结构主义理论是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结构主义的核心是学习者本身不是“一张白纸”,而是参与学习的创造者或构造者。“认知网络”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并被用来不断构建新的知识。主要逻辑为:通过分析反思——将现有想法与新信息联结起来——修改现有知识,形成新的想法。

红蓝图

图中红点代表新的想法,蓝点代表现有的想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新旧联结的思考越多,红蓝联结线也就越多,理解也就越深刻。图中绿色圈的知识联结度就比黄色圈的知识联结好。

说到社会文化理论,可能你马上会想到最近发展区(ZPD)。简单来说最近发展区指的是一系列的知识,这些知识可能是一个人无法独立学习的,通过同伴或更有经验的人则可以获得。在课堂中,既存在所有人共同的ZPD,又存在每个人具体的ZPD。社会环境对学习的影响,包括教师营造的课堂文化,也包括课堂外更广泛的社会和历史环境的影响。

无论是结构主义还是社会文化理论都在强调学习者的主体能动性。

根据这个两个理论,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讲授法无法继续沿用。通过讲授教师虽然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告诉孩子,但是这些新想法都是被告知的,它与蓝点的联结就会非常少,也就无法达到真正的理解,更别说创造。这个结论同样也可以用学习金字塔进行论证。学习金字塔理论表明听讲的学习效果在21天后,只能留存5%。

从理论出发,那教师可以怎么来组织教学,才更有效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入手:

1.借助原有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简单来说就是上文提到的增加红蓝联结让知识结构化。新课标理念中提到“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也正是这个意思。

2.提供讨论的机会。生生互动讨论可以加深理解,有利于知识内化。如果没有师生或者生生的讨论参与,就很难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理解。也正是有了师生和生生的讨论加持,学生的认知体系才会不断更新和扩大。

3.创造反思的机会。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反思写作等方式找到所有可能与红点(新知)产生联结的蓝点(旧知),并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结。例如针对3:4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结的蓝点有图像、图形、列表、定义、分数、除法等。

4.鼓励多样化方法。鼓励学生用能够理解的方法解决问题,而并非老师指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对比和类比自己和其他同伴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真正理解,并优化出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例如你是怎么记住口诀表中“五七三十五”,层次1:直接背诵;层次二:通过直接口算5个七相加得到;层次三:知道5个七和7个五相加的结果相同,口算7个五相加的结果;层次四:通过其他口诀进行口算推导,如三七二十一,那么再加2个7就是35,当然也可以五六三十,再加1个5就是35。在我看来,记忆乘法口诀表是一个非常好的提升多样化心算能力的机会,也并非枯燥无聊的任务。

5.鼓励学生经历能力范围内的“数学困境”。不要布置太简单或者太难的问题,找到最佳的契机。根据同侪教学理论,当命题难度值介于30%—70%之间时,同侪教学效果最佳。也就是说此时,学生认知冲突明显,同伴之间的思维碰撞也最强烈,为批判性思考创造条件。

6.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通过对错误的修正的过程,实现对知识构建的深层理解。例如:可以将学生的生成“4.96+1.4=6”作为很好的辨析素材,深刻理解计算单位叠加的内涵,同时利用“如果让你再做一次,你会如何做?”进行反思总结,实现深度学习。

7.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架。当学习内容超过学生能承受范围,那我们就要提供良好的学习支架,当学生能力达到时,教师就要及时抽走支架。例如为了理解四分之一,教师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学具,让孩子们去探究。当孩子们积累足够的活动经验后,我们就可以脱离学具支架,进入抽象描述。

8.尊重差异。要允许不同的孩子达到不同的数学水平,找到自己最合适的方法。

理论和方法,你会选什么?当你迷茫时,可以优先方法,但绝不能止于方法。没有理论指引的教学是盲目的,始终无法带着我们走到远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