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走跟着张文质写作教育行走一起写吧

一次不快的批评之后

2022-06-22  本文已影响0人  七乡师者

“老师,你批评得对。不这样我还不知道我这两个星期原来有那么多的问题呢!”

这是我早上在班上批评一位女生后下午和她进一步沟通时她给我的“答案”。

我之所以找她进一步对话,那是因为我可以不用那样“呵斥”的方式提醒她犯下的错。两个星期里,三次,连续三次了,她都会在课堂上不停与同桌讲话,而且一讲就是十来分钟,不看我的眼神,不听我的“警告”。前两次我都一直很温地提醒她,并用课余时间和她对话,得知她们“讨论”的问题与课堂无关,我“命令”她们下次不能这样。

然而,才过一天,今天她又犯上了。这是相对于这个班、相对于我校层次比较好的实验班不该屡犯的错。

很多时候,我也非常疑惑: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都不太善于去反思自己的问题呢?提醒一次、两次,还不足够吗?为什么不点名就不会“对号入座”呢?然而,点名他们又觉得伤了他们的自尊心!

无论多小的事,只要老师点名批评,他们大多都有抵触情绪,导致不配合老师了解、引导和教育。就像这位女同学,连续的三次课堂上讲话,可以说是挑战老师的底线,我说她、提醒她,她的口吻里就是觉得“为什么我一定要说她”。

是啊,两周,三次,唯独只有她在课堂上明显地违反纪律。为什么她会想着“我总说她呢”?别人违反纪律了吗?我不能说她吗?我不指名的“提醒”为什么没用?……

我很伤心,因为我不想破坏我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因为我不想以“呵斥”的方式去和学生对话,因为我不想学生认清犯错的经历是这个样子,又或许因为我不想这样无限地迁就学生……

每每学生事后承认错误的时候,我真的很伤心,为什么总是采取一些批评的方式、甚至于“呵斥”之后,学生才会进一步认识到自己的错呢?为什么在那么温和的提醒下不可以自律呢?如果不大声“呵斥”呢?是不是学生就难以去真正认识自己的错误?

教育当是少批评、甚至于不批评,多一些引导和激发。但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不容易。这应该得有一个前置条件,那就是学生要无限信任老师,也可以说学生产生“听之任之”信赖。否则,都只是流于表面的“教”与“被教”的关系。这不是理想的师生关系。

听到这位被批评的女孩的自我反思,面对着这一类型的引导、教育问题,也可以说针对这一年来我的第一次“失态”“动怒”,我陷入一番沉思——其实,即便我们不大声“呵斥”,学生也能感受到他的错,并慢慢去改变。只不过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

我把这个“结论”也第一时间发到了我的微信朋友圈,必然也引来了不少教育界朋友们的纷纷畅谈。大多的意思是:那就慢慢等他们改变吧,还年轻的。我知道大家所持的反驳的意思,也清楚很多时候我们是“等不起”的。

纵使有很多的理由让学生去吸取经验和教训,但面对这件事、这一次不快的批评我有三点思考并促进我更好地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第一,信任不能只流于表面

可以说,很多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师生之间不信任现象,这是难以建立良好关系的根本。

比如,学生不回答问题,学生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学生处处提防着老师等等现象,一切都和“不信任”有关。老师说回答错了没关系重在思考,学生不相信答错真的没关系;老师说你说出来看刚才你干什么、为什么课堂上讲话,老师不怪你,学生不敢回答,也因为学生不相信老师真的“不怪罪”……

所以,学生往往选择“不回答”。而“不回答”的态度又往往是老师“动怒”都最大原因。

在这样的“不信任”关系下,老师所要求的很多东西学生都是被迫去接受。表面上看来,学生很乐意,很配合,实质学生并没有真正信任老师并感受信任之后带来的幸福,从而阻碍了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倘若这位女同学从内心深处真正信任我,那么在我的再三提醒和引导中她应该毫不畏惧地接纳我的教育,而不是隐盖自己的过错、选择沉默不言。

这样看来,这一年来我所努力去改变、努力让他们相信我,并建立一种以客观的状态面对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的关系并不成功,他们对我的信任也只停留在表面上,这样的关系阻碍了他们去讲所想讲的,实则也阻碍了我听我想听到的。

师生之间的这一层隔膜必须捅破,否则就难以走进真实的彼此,就难以建构深层次的信任。而没有相互间的信任,就谈不上师生间的彼此合作,走向有效教育。

第二,感受多余说教

我认为老师偶尔的不能自控的“动怒”并非偶然,通俗来讲就是有一种“十场麦子一场打”的源头。如果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所作的要求不多,纪律不严格,说白了就是“躺平”了,那么这位老师他就不会“计较”“在乎”学生在课堂上的异常表现。

反之,一位尽责的老师就会针对学生的异常表现作出及时的教育。然而,教育得越多,教师越想寻找学生转变的“成果”。所以,也就造成教师对学生“屡教不改”后的“动怒”。

我们往往容易迷惑:为什么我说了那么多,结果还是这样呢?

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我们说得太多了。

从八年级第一个学期新接手他们至今,我一直遵循的原则是“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但是,他们因为上课不敢起来关窗子而感冒,他们因为怕我批评而不该问答问题,他们因为怕我骂而不敢承认他们已经犯下的错的错……

我批评了吗?我是不是那种学生犯错就骂的老师呢?更让我伤心的是,我一直都用自己的行动去证明我能接纳他们合理需求的这一条“准则”。但是,他们依然面对问题还是老鼠怕猫那样地回避着老师。

这位女生接二连三的犯错,或许不是她并不懂得我对她的说教,并不是她不懂得应该敢于向老师大声说出来自己不应该违纪或者其他想法。而是,我平时所讲的那些道理没有让他们能在日常的犯错中真正体验,去实现以感受代替说教。否则,说一千,道一万,他们始终无法卸下对老师的防备。

第三,真正控制情绪

很多时候批评学生后留给我的忧伤是难以拾回最初的纯净的师生关系,不管是学生承认错误后老师选择原谅,还是老师批评过火与学生“和平解决”,留下的不快依然是一处永痕的伤疤。

人,真正做到释怀,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所以,为了不伤害学生,为了能达成真正的教育、引导、改正的目的,真正控制情绪是上上之策。

停一停,慢下来,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孩子。他们之所以错是因为迷了路,他们迷了路,我们作为教师有责任也有义务用无限的耐心去引领他们走上“正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